返回顶部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http://www.scol.com.cn  (2016-07-11 14:20:39)  来源:甘孜日报  
编辑:高启龙张磊 马建华  

  黄长江正在为病人复诊。

  ■本报记者 张磊 马建华 见习记者 张嗥 文/图

  甘孜县有一位个子不高,却深受当地农牧民群众尊重和喜爱的“好门巴”,他叫黄长江,是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外科主治医师,第三批援藏干部人才,现挂职于甘孜县医院院长助理。

  “小身板儿”在藏区迸发“大能量”

  记者见到黄长江时,他正在甘孜县医院四楼外科给病人看诊,黄长江穿着最小号的白大褂,前来就诊的都是身材高伟的康巴人,这样一来他的个子便显得更加矮小了。

  县医院院长说:“就是这幅小身板儿,在甘孜的两年期间迸发出了让人想象不到的‘大能量’。”

  2014年盛夏,黄长江告别年迈的父母、妻子,告别即将参加升学考试的女儿,踏上了两年的援藏之路。这一路,他一直在思索,两年时间这么短,自己要怎样发挥,才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不辜负甘孜县的农牧民群众。

  刚到甘孜县工作的第四天,正在吃午饭的黄长江突然接到同事打来的求助电话:“一名正在接受剖腹产手术的孕妇出现大出血情况,急需支援。”挂断电话,黄长江用最快的速度赶到了手术台。孕妇出血量非常多,整个手术台都是血,如果出血止不住,产妇随时有可能出现失血性休克死亡。然而,止血,一般人听上去很简单,但是在手术台上,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容易。凭借多年的手术经验,黄长江很快找到了出血部位,通过30多分钟的努力,终于成功止血,患者转危为安了。黄长江深深的舒了一口气,与时间赛跑,他赢了。

  2014年10月的一天,医院收治了一名女性患者,患者入院的时面色苍白,生命垂危,经过检查确诊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腹膜炎,感染性休克。黄长江与患者家属沟通的同时,他果断地给出了治疗方案,经过6小时地抢救,患者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患者家属一一双手合十,向黄长江表示感谢。在后来的康复治疗中,黄长江了解到患者经济条件非常困难,他便向医务人员发起倡议,向这名患者捐款,让患者度过了难关。患者出院当天,黄长江收到了他来到甘孜的第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医者仁心 大爱无疆”。在后来的工作中,一面面锦旗挂满了他办公室的墙壁,他深知,这些锦旗包含着患者对他的信任和重托,鼓励与鞭策。

  黄长江扎根高原,克服了海拔带了的不适,一心扑在医疗事业的最前线,就诊治住院及门诊患者2000余例,主刀手术200余台,成功抢救外科危重急病患者40例,开展门诊小手术500多例,义务下乡送药送诊12次,诊治边远乡村患者7000余人,所诊治的病人遍及甘孜、石渠、德格、白玉等7个县。

  传帮带,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甘孜县位于我州西北部,康北地区腹心地,县城海拔3390米,全县医疗机构27个,卫生人员363人。

  除了治病救人,作为院长助理的黄长江还经常在思考如何为藏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更大的贡献。除了少数偏远乡镇以外,县城医疗单位基本告别了缺医少药的情况,但是甘孜县卫生系统缺少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过硬的高素质技术人员,还不能完全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通过在工作中的切身经历,黄长江觉得人才队伍后备力量不足是最关键的问题。他在援藏过程中又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为医院培养一批当地的、年轻的医疗骨干。如今,这个目标基本实现。许多年轻医生在他的帮助指导下,已能独立开展肛肠外科手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医生,已能完成阑尾手术;更值得欣慰的是,还有医生在他的帮助指导下,已能独立开展腹腔镜胆囊摘除术……

  两年来,黄长江以“1+2”传帮带模式,将自己所知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医生,使这些年轻的医生慢慢成长成为能够独挡一面的技术骨干。黄长江说:“以前一些普通的疾病,病人都有可能要费时费力到康定、成都等大医院去治疗,路途远、费用高,现在医院有了留得住、干得好的技术骨干,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的健康服务和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我相信藏族同胞会慢慢告别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回首两年援藏之路,黄长江用质朴的语言告诉记者:“医疗援藏是一场爱心接力,除了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治病救人,更要给藏区带去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留下世代传承的支医精神,两年弹指一挥间,时不我待,我还要快马加鞭,才能争取为藏区群众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