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独木不成“岭”

http://www.scol.com.cn  (2017-09-27 09:14:35)  来源:甘孜日报  
编辑:周帆  

  德格是康巴文化发祥地,在全州发展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在现有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的情况下,如何把文化与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德格县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独木岭村位于德格县柯洛洞乡,地处G317线旁,交通便利。2016年独木岭村完成村寨风貌改造、道路硬化、饮用水、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

  9月18日,“喜迎十九大·行走幸福路”北路采访团记者来到柯洛洞乡独木岭村,见证记录该村依托当地优美生态环境,以牧俗文化体验为核心,以景区为载体,以脱贫为目标的发展之路。

  ■胡英强 本报记者 唐闯

  善水之地,水更清

  记者一行进入柯洛洞乡独木岭村的前一夜,一场大雨使得流经该村的色曲河水量猛涨,河道内的色曲河虽汹涌但未见浑浊,一道道碧波流过村落、青山。

  据该乡乡党委书记扎西洛热介绍,一股“淘金热”曾让色曲河“面目可憎”:滚滚浊流卷着黄色的泥浆,吞噬着两岸的秀美,遭逢雨季,河道更是惨不忍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独木岭村色曲河沿岸丰富的沙金资源,引得不少外地淘金人蜂拥而来,最为盛时,几千人在色曲河两岸聚集,热闹程度不输县城。

  村民布枪告诉记者,大多数村民都参与了那次淘金热潮。因没有专业的技术和工具,最终,村民们都落得一场空,生活条件不但没改善,还付出了破坏生态的代价。

  “当时家里有七口人要养活,又没有别的收入来源,也抱着试试的心态参与淘沙金。”村民布枪带着忏悔的心情,道出了习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当地人致富无门、盲目向自然索取的观念和心态。

  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独木岭村村民在当地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治河行动。村民以投工投劳的方式,参与色曲河两岸的植被恢复,绿色一点一点覆盖着两岸的淘金洞。截至2016年,该村彻底完成河道治理,河道两岸重现绿色生机。

  去年,在生态旅游发展思路的引领下,作为当地“牧俗风情”文化体验旅游景观大道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河道变景点的思路下,村民沿着色曲河两岸建设生态河堤。如今,曾经堆放在两岸的乱石被绿草紧紧嵌入了河岸,守望着一片碧波。

  金洞已无往日痕迹,草原缓坡延伸至山腰的森林地带,民居错落分布,回归牧俗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融。色曲河的碧波洗去的不仅仅是河道里的浊流。

  善木之地,景更美

  进入独木岭村正在打造的牧俗生活体验景区,17间保存完好的传统特色树皮房沿着河谷,经半山草场,错落有致地向山顶分布。在树皮房前,一位藏族老阿妈手摇转经筒,缓缓沿着半山草场经过。

  站在建设的牧俗生活体验景区大门口远望,雀儿山在两座青山之间,被一道道云雾缠绕,一改人们心目中险峻的面目,显露着峥嵘美丽的姿态。

  记者了解到,由于集中了河谷风光、半山草场风光、加之萨迦派的祖寺选址于此,在当地牧民眼中,这里是善美之地,福佑之地。如今,这里正在变得更加美丽。

  “冬暖夏凉”的树皮房是当地特色藏房。发辫一样细致的枝条经过精心编织,构成了木屋的“皮肤”,在这层皮肤上,风干的牛粪又为树皮房盖上一层温暖。未来,树皮房内部将添置更为方便的现代化生活设备,入住的游客在体验传统民俗风情的同时,还将享受到良好的服务。

  据当地乡干部介绍,依托独木岭村牧俗生活体验区景区建设,牧民以土地资源、自然资源以及贫困户小额贷款方式入股。当地牧民不仅通过参与景区建设获取报酬,景区建成后,在享受分红的同时,还将通过在景区务工的方式持续增加收入。

  善土之地,志更坚

  沿色曲河而下,太阳能路灯整齐站立村道两旁,阳光透过云洞在山间草地洒出一片金黄,独木岭美丽山村耀眼而宁静。在当地干部们的引领下,记者们来到正在打造的温泉度假山庄建设工地——牧俗文化展览区。

  记者了解到,目前村民通过务工,一天有150元的收入。现在,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在村里挣到钱,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自从有了旅游发展的规划,大家干劲更足了,相信只要肯干就能过上好日子。”

  在村级活动室附近,坐落着村里最大的建筑:三层楼的牧俗文化展览馆,包括游客服务中心、民风民俗体验区、民族歌舞广场。在已建的体验区里,记者看到这里存放着传统牧俗生活用品,民族手工艺品等古老的民俗文化,这些藏品的收藏者正是独木岭村的村主任,四川噶玛博秀雪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根秋扎西。他既是收藏家,也是藏族雕刻绘画艺术家。

  根秋扎西时刻不忘带领村民一起致富,为了发展家乡旅游,建设牧俗文化展览馆,他筹备了20年之久。展览馆开工已有八年,目前仍在建设当中,预计明年完工投入使用。投入运营后,展览馆不仅将为村民提供保安、保洁、解说员等工作,门票收入的30%也将发放给村民。

  未来,随着温泉度假山庄、牧俗生活体验区、牧俗文化展览区建成运行,三大功能区将提供200个左右的工作岗位。独木岭村村民将从传统的牧民转变为牧俗文化旅游产业中的产业工人。

  在独木岭村村级活动室,产业发展示意图、精准扶贫务工队简介、基础设施建设示意图、公益性岗位公示栏等一个个展板分列墙边,记录展示着独木岭村脱贫攻坚这五年的奋斗历程,也勾画着该村未来的发展图景。

  通过精准扶贫,去年独木岭村29户106人实现基本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3600元左右。随着该村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这一数字还将攀升。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