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大海携高原共绣“幸福花”

http://www.scol.com.cn  (2017-09-29 08:54:42)  来源:甘孜日报  
编辑:周帆刘小兵  

国庆将至,记者发现康定街头广东牌照车辆越来越多,而这些车大多属于自驾游客。被问起国庆节选择来甘孜旅游的原因,不少广东游客如此说:“前段时间我们广东的好多媒体都在报道你们这里的文化和景色,我们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

今年8月下旬,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组织该省10家报纸、电视媒体深入我州开展“广东媒体文化甘孜行”活动。该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宣管处副处长丁青青曾表示,广东开展此次活动旨在宣传甘孜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了解、监督广东对口援建甘孜工作的实施情况,为进一步做好援甘工作收集材料。

“广东媒体文化甘孜行”活动只是对广东省大力援建甘孜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4年开始,广东省按照中央部署,对口支援我州。三年来,广东各界本着高度的政治担当和深厚的民族情谊,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的雄厚优势,坚持以“民生援建为龙头,产业援建和智力援建为两翼”的总体思路,从教育、产业、就业、生态、人才和基层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大力支援我州,为我州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与我州在旅游、农牧等领域建立了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软硬齐施为甘孜教育发展助力

甘孜县民族中学是康北地区住宿条件最好的学校之一,学校宿舍不仅宽敞、整洁,而且统一配备有标准卧具。但是就在几年前,该校的半数学生还只能把教室当寝室。该校校长罗清华告诉记者,“这种巨大的转变离不开广东,是他们出资900多万为我们修建了宿舍楼。”在我州,在广东的援建下大大改善了硬件条件的学校还有很多。

除了帮助我州提升硬件条件,广东省还注重从“软件”上援助我州教育发展。

今年4月,广东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深入我州开展教育调研,并就两地中职学校促进教学、管理人员交流、共享学术及教学科研活动、提升毕业学生学历层次等对口帮扶合作事宜达成协议,两地签订结对协作协议的学校增至26所。同样在今年4月,我州44名骨干教师依托对口帮扶政策,进入广州大学进行业务培训。今年7月,我州22所学校的372名师生与广东的10所学校开展了“手拉手、心连心”为主题的“结对子”活动……

教育发达,则地区兴旺。广东从我州发展的长远需要考虑,将大力扶持教育发展作为援建我州的重要抓手。通过援助资金、结对帮扶、慈善捐助等方式,为我州农村学前教育、双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教育信息化、教师人才培养等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三年来,广东先后安排资金3.06亿元,在我州实施教育援建项目64个,完工20个,惠及13.2万名适龄入学儿童; 把高原隧道施工工艺工法及技术创新发明的宝贵资料留下来,他带领项目部年轻的技术人员以及作业队各班组施工骨干,第一时间深入施工现场对各种数据进行反复勘探和计算,认真思索策划每一个科研课题,精心收集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份原始资料,带领他的技术团队,针对围岩变形大、变形速率高的特点,制定了一整套超前思维、隧道围岩监控量测的处理方法;在变更改进隧道通风供氧方案中,他白天黑夜加班加点,亲自蹲点观测,反复测试,终于圆满完成通风供氧设计变更方案,并得到了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和肯定。

付出就有回报。5年来,他编写高原施工工法24篇,共计上报合理化建议64项,他个人共计上报合理化建议18项,获得集团公司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4项;上报工艺工法18项,他个人17项,获得省部级2项,集团公司级4项;上报科技论文11篇;项目共计上报QC成果14项,荣获省部级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4项,荣获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3项,获得国家级QC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他本人总计上报实用新型专利20项,已批复颁发1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总计上报发明专利6项,正在上报国家专利局评审;他本人也获得2015年度中铁一局十大科技标兵。面对这些成绩,他自豪地说:我上雀儿山,就是为了今生不留遗憾。

奉献之歌

高高雀儿山上的精神之树

雀儿山隧道项目部项目经理王刘勋第一次带人上雀儿山是2012年5月。雀儿山漫天飘雪,千山万壑银装素裹,云雾缭绕,景色美得就像天堂。但是驻扎在这里,天堂瞬间变成了地狱,缺氧极寒,没水没电,连帐篷都没有,他们只能在山坡上露宿,冒雪躺在冰上睡。尽管如此,他不但没有退缩,还总是鼓舞同伴:“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在这个地方,缺氧不能缺精神。” 为了早日建设好驻地,在前期施工作业人员少的情况下,他带领前期建点的员工们渴了喝冰水,饿了吃泡面,夜以继日地投入到驻地建设工作中。然而,在高原上建“家”,的确不易。平整场地时,大家才发现,看着坚硬的土地表皮下面,实际上全部是冻土。挖掘机忙活一天把泥水清理干净了,到了第二天一看,原来的地方又还原成一滩泥水。最后甚至连挖掘机都陷了进去。没办法,他们只能填筑石渣垫地基,前后垫了几万立方。因为施工条件艰苦,很多人到了雀儿山车都没有下,直接“打道回府”。前后竟有4000多人因为无法适应高原生存环境而相继离开,仅有130人坚持到最后隧道建成通车。

2015年 7月23日,一个电话让姚志军那如火的热情瞬间冷凝——妻子告诉他,外公在7月18日去世了。

晚上10点,回到项目部的姚志军没有一丝丝的困意,已经筋疲力尽的他心潮涌动,眼前不断浮现外公慈祥的样子,耳边不断回响起外公的声音……泪水不停地从脸上落……

原来老人在逝去前为了不影响姚志军的工作,还嘱咐家人不要告诉他。当时虽是7月天气,但是4300米高原的夜晚已是寒风瑟瑟了,望着满天的寒星,姚志军面朝东北方向家乡宝鸡,跪下去给已逝去的外公重重的磕了个头……

母亲患癌症这几年,正是他在雀儿山上最艰苦的几年,不能回家尽孝,去年9月10日,母亲也永远的离开了他。

谈及这些,姚志军眼眶湿润地说:感觉最亏欠的是外公、父母和老婆孩子,现在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准备回去好好陪陪他们。

2013年9月,雀儿山隧道项目部原生产副经理兼党群工作协理员赵小冬的妻子预产期临近,当时雀儿山隧道正在过断层,工作繁忙走不开。赵小冬最终选择坚守在工地上,没回到妻儿身边照顾,以至于至今没能得到妻子的原谅;2014年2月,最疼爱赵小冬的奶奶去世了,当时正值项目冬歇复工的关键时期,为了早日恢复生产,稳定队伍,赵小冬再一次选择了坚守,只是在雀儿山上面向老家的方向给奶奶磕了三个头。

两个最亲的人,一个在来到这个世界时,他没能迎接;一个在离开世界时,他却未相送。从他晶莹的泪珠中不难看出,这些遗憾终将会陪他很久、很久……

在巍巍的雀儿山上,隧道建设者对“工匠精神”的庄严承诺和不懈追求演绎得淋漓尽致。怀揣着这份承诺和追求,在恶劣的施工环境中,展现出了“大国工匠”的别样风采。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