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甘孜频道 张莹
石渠县天然草地总面积3216万亩,占全省草地面积的15.33%,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2862万亩,是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补给地和国家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
近年来,由于过度利用草原,超载放牧,造成草场生产力逐年下降,草地鼠虫害化、荒漠化、板结化面积不断增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扭转这一局面,石渠县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稳定发展林草业生产。如何在保护中恢复草原植被、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4月下旬,记者走访石渠县相关部门,进行实地探访。
哥得尔给曲流域黄色隔离保护网
一路上,连绵的高原草地已萌发新芽,绿意映满眼帘。在国道345沿线的宜牛乡宜牛一村,道路两侧同为草地,地面现状却对比明显。往石渠方向左侧地面土壤沙化严重,鼠洞密集,一片光秃;右侧平整的地面几乎没有鼠洞,绿草已大片破土而出。仅一路相隔,两边形成鲜明的对比。不曾想,曾经这片土地沙化面积达1500亩。
“这是我们专门做的沙化草地整治实验对比。右侧的草地通过连续五年以上的鼠害治理、育土施肥、植草绿化等,治理效果明显趋好。”石渠县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站站长唐伟介绍,“从90年代初开始,我们对这块土地进行种草试验。在长时间筛选、实验适合种植的草原植物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采用监测手段,实时掌握草原生态状况,并通过人工投药、鹰架防治等多措施,进行鼠害监测防治。到2015年,无需人为调控,试验田每亩能生产200-400公斤干草,可持续性提高植被成活率和生态修复效果。”
在保护的基础上,走发展、利用并举之路。宜牛一村的草原指挥部成为石渠县退化、沙化草原,可复制、借鉴、推广的草原生态修复范本。
挺进二村生态修复种草项目施工现场
沿着国道345线一路向北行驶,离开铺满沥青的公路之后,记者一行至长沙贡玛乡挺进二村,难见植物生长,土地利用率不高,荒山形似“火焰山”。山坡上,两名工人正驾驶着联合耕作机耕地、播种。今年,该村投资100万元实施800亩生态修复种草项目,预计7月初见成效。
“在草原生态修复过程中,通过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我们选取具有抗贫瘠、成活率高等特点的乡土植物,计划全年对全乡实施生态修复种草项目2.5万亩。”长沙贡玛乡乡长仁真春来介绍,“长沙贡玛乡是甘孜州黄河流域第一乡,境内有黄河源头支流查曲河、热曲河。修复后的长沙贡玛乡植物恢复生长,不仅能推进黄河流域上游生态修复,且草质优良,三年后还能作为集体牧场供牲畜使用。”
宜牛乡宜牛一村草原指挥部
位于挺进二村2公里外的哥得尔给曲,是查曲河七大支流之一。放眼望去,流域外黄色隔离保护网十分显眼。“以往因为气候变化、鼠害猖獗等原因,造成草场退化、沙化严重,形成“斑秃”状裸露土地。自2020年开始,石渠县投入940万元,在哥得尔给曲修建全长5100米的生态缓冲带和隔离网,并开展多样性建植,改良土壤、重建植被群落。”石渠县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徐远洋表示。经过修复,哥得尔给曲流域从沙化、荒漠,变为绿草如茵、野花盛开的草原,草原退化和萎缩势头得到一定的控制,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
宜牛乡宜牛一村草原指挥部
而在前不久,石渠县全县群众参与种草修复治理活动,由该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国资公司采购697万元的草种和有机肥料,包含草种28.7万斤,有机肥料1700吨,可以满足4.1万亩退化草场种草需求。数据显示,5年来,石渠县已在全县范围内治理沙化土地6000亩、沙化草地1.2万亩,治理退化草地3万亩,改良天然草原22万亩。并投入10.95亿元实施退牧还草等工程,人工种草16.8万亩,治理退化、沙化和盐碱化“三化”草地487.25万亩。
图片和视频由 洛绒尼玛 拍摄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