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近日,据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通报,甘孜州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综合评价获“好”,在全省全域脱贫县6个市州中排名第三;东西部协作考核综合评价为“好”;全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绩效评价为“优”;在2024年度市(州)党委和政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考核评估)中,获评“好”等次。
这些成绩均创甘孜州自脱贫攻坚战以来历史最佳水平。
地处川西高原的甘孜,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曾是脱贫攻坚主战场。短短几年间,这片土地如何实现从“脱贫摘帽”到“振兴争先”的跨越?即日起,本栏目将聚焦其背后蕴含的发展密码和奋进力量,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川观新闻·甘孜观察 张莹 洛绒尼玛
乡城县青德镇。
7月18日,在乡城县青德镇巴吾村,一幅生机勃勃的产业图景映入眼帘。近年来,该村着力构建了以葡萄、无茎豆种植加工为“硬支撑”,以民宿、农家乐为“新引擎”的多元产业体系。
据巴吾村驻村第一书记罗绒尼玛介绍,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巴吾村与柒捌玖酒业合作发展高山葡萄产业,带动35户农户年增收49万元,户均分红600元,村里还盘活闲置活动室打造葡萄酒庄,实现“采摘、加工、展销”一体化。项目提供3个固定岗位和200余个临时岗位,年发放劳务报酬18万元。同时,无茎豆种植项目预计实现村集体年收益48万元,带动60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增收,解决120名村民就近就业。
巴吾村种植的葡萄。
“加上藏青蓝土地流转租金15万元、旅游观景台农特产品销售点租金8000元、农特产品展示点租金1.8万元……”罗绒尼玛向记者亮出增收账本,“经过前期扎实推进,村集体产业已初具规模。我们力争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实现人均务工增收15000元。”
巴吾村的发展,正是甘孜州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甘孜州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创新驱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在白玉县登龙乡黑山羊养殖基地,当地因地制宜,结合土壤与气候条件,将基地内30亩地块重新规划,用于发展无公害莲花白种植,预计亩产可达5000斤左右。这些优质蔬菜将通过教育配送订单,定向供应白玉县学校食堂,实现“田间”到“餐桌”的直通。
白玉县登龙乡黑山羊养殖基地。
高原特色产业正加速迈向现代化、高附加值。在理塘县,高原特色蜜蜂产业科技小院已投入运营,这座总投资70万元的小院,集科普展示、研学实践、沉浸式养殖体验、蜂产品文创于一体,正助力“云端甜蜜”走向更广阔舞台。
而在道孚县鲜水镇新江沟村,温泉产业成为撬动振兴的杠杆。该村采取村集体资产租赁、专业企业经营的模式,打造集食、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温泉酒店,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
理塘县高原特色蜜蜂产业科技小院。
“1218个村年收入超过5万元,21个‘百万村’崭露头角,全州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跃升至3.59亿元;36636名脱贫人口在公益性岗位上获得稳定保障,7.66万余人实现稳岗就业,179个帮扶车间(基地)吸纳了1362名脱贫劳动力;880余万元的跨区域务工交通补助和求职创业补贴精准滴灌,助力2024年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6.1%......”
甘孜县丹霞小镇。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清晰勾勒出甘孜州“三农”工作的积极成效,印证着甘孜州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甘孜州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91.04亿元,首次突破9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6.7%,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特色农牧业全链条升级成效显著。
丹巴藏寨。
这份厚重的成绩单,是甘孜州各族干部群众攻坚克难、接续奋斗的成果,也为高原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了有益路径。
图片由甘孜州农牧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