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观新闻甘孜观察 张莹 杨孟双
从昔日“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游牧,到今日“三产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单一的畜牧经济,到文旅、牧业双轮驱动的特色经济格局,色达县完成了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
站在建县7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色达县的产业发展轨迹清晰可见。

色达青稞成熟季
文旅新貌:草原上的“黑珍珠”
11月8号,记者走进色达县“寻秘色达·野奢营地”,黑帐篷散落在草原深处,三五好友围坐闲谈,随处可见的群山、牛群共同交织成一幅秀美画卷。
走进营地,可见的区域内规划设计了静态休息区、黑帐篷用餐区、游牧文化体验区和露营区4个功能区。
“营地总投资1200万元,占地52亩,通过社区村民土地入股的形式面向社会招商引资。从2023年9月正式营业至今,已累计创造了近三百万元的营业额。”营地总经理助理则忠介绍。
据悉,营地包括色达县辖区内的团结、吉祥、安康、光明四个社区入股的土地,占项目总投资百分之十的股份。项目的利润分红将分发给4个社区内的高龄老人、低保户、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受益人数达1600余人。目前,营地已让近30名当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色达县文旅产业的发展并非偶然。
近年来,色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事业发展,把“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作为破解色达长远发展的关键一招。

红色基地
在具体措施上,色达县完成杨各乡下甲斗村红二方面军徐向前部指挥所遗址展陈工作,建成国内首个红军长征文化冰雕馆。同时,累计投资1.12亿元,启动传统藏纸、彩绘石刻等7个文旅项目,推进霍西众措湖景区等重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建成金马游客集散中心、洛若旅游接待中心等重点旅游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品牌建设上,色达县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
产业融合:牦牛身上的“多重收益”
在色达县牛满园养殖有限公司的放养基地,见到了正忙碌着的公司负责人王垚。她小心翼翼地从养殖员手中接过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牦牛。
“这只小牦牛后腿有些伤,要立即处理。”王垚轻声说着。在她的怀中,这只刚出生的小生命温顺地依偎着,不时发出细微的叫声。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阵阵蹄声。记者抬头望去,成群的牦牛正浩浩荡荡地向饮水区行进。
“我们脚下的这片草原是公司的放养基地,同时公司还有4栋标准化牛舍总面积超1.2万平方米,配套智能监控、精准饲喂等现代化设施,现存栏牦牛1600余头,其中基础母牛850头,年出栏量稳定在2000头以上,部分育肥板块年出栏可达3000-5000头。”王垚介绍。
据了解,公司成立于2021年10月,依托色达县“一园一带四基地”的产业布局与“草-畜-人”三元协同机制,公司拥有13000亩专属饲草种植基地,优质牧草为牦牛提供天然营养补给,从源头保障食材纯净。

散养的牦牛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养殖场创新的“4218”标准化育肥体系。这套系统通过科学配比饲料与精细化饲养管理,实现牦牛在100天内日均增重0.8公斤的育肥效果。也就是说,每一头牦牛都拥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和科学的饮食配比,这种既尊重动物天性又讲究科学效率的养殖方式,全年可出栏三至四批次。
站在广袤的草原上,记者深切感受到,在这片海拔4000多米的土地上,传统与现代的养殖方式正在完美融合。
按照色达县委、县政府坚持建大园区、大建园区的思路,从2019年起,色达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开始规划建设。该园区以牦牛产业为主导,引进8家企业,通过6年的建设,牧草种植、牦牛养殖、良种繁育、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牦牛全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园区总产值近3亿元。

饲草种植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高原牦牛和中藏药材资源,色达县建成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推动食品与药材精深加工产业成链成群——工业企业数量从零起步增至7家,2023年首度培育规上企业实现“零的突破”,高原牦牛肉干、藏药制剂等80余款特色产品走向市场。
图片来源:色达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