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原“绿底色”成为发展“新亮色”——70载色达・奋进之路

2025-11-09 11:59:09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吴忧川观新闻甘孜观察 杨孟双

川观新闻甘孜观察 杨孟双

地处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色达70年发展始终以生态为根、绿色为魂。

这片平均海拔4127米的川西高原,曾因生态脆弱、产业单一面临发展难题,但70年来,当地始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退牧还草守护草原肌理,到创建首批省级生态县、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自然保护地面积稳居四川省第一,用坚守筑牢了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如今,早已步入冬季的色达,雪山草原相映,湿地湖泊静谧,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色达泥拉坝湿地里的黑颈鹤

生态治理:让“砂坑”变湿地,让草原重披绿

在色达,生态保护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打实的治理行动。

走进果根塘湿地公园,八千多米的环湖步道蜿蜒在碧波荡漾的湖边,不时有群众散步、游客拍照,很难想象这里曾是采砂留下的“坑洼之地”。2020年,色达启动炯莫纳吉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投入近2亿元修复3352.5亩退化湿地,建成832.5亩生态湖泊,不仅恢复了水源涵养能力,还吸引了赤麻鸭、斑头雁等珍稀鸟类前来栖息。

“以前这里到处是砂坑,现在变成了湿地公园,我们多了个休闲的好地方。” 常来散步的色达居民扎西说。除了果根塘湿地,色达的泥拉坝湿地还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成为黑颈鹤等珍禽的栖息地。

色达秋冬苗木养护专项行动

近年来,色达累计投入5.17亿元开展生态治理,完成32.18万亩沙化治理、186.3万亩退化草原修复,近万名农牧民从“生态受益者”变成“生态建设者”,亲手为高原披上绿装。

“生态好了,不仅减少了次生灾害,还让色达的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现在越来越多的珍稀动物在这里安家。”色达县林业和草原局湿地保护管理股股长苏久鹏的话,道出了色达生态治理的实效。

生态赋能:从“看风景”到“创价值”的跨越

生态底色越亮,发展动能越足。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基础上,色达开始探索“生态+”的发展路径,让良好生态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金钥匙”,而文旅产业正是最先受益的领域。

眼下,霍西众措景区正在逐步推进。总投资1亿元的基础设施项目即将完工,游客服务中心、游牧体验点等设施陆续建成,准备迎接更多游客。“我们想打造‘众措秘境+色达藏戏+游牧文化的特色体验,让游客不仅能看风景,还能感受当地文化。” 色达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工作人员班玛塔意介绍,这是色达文旅发展的核心方向。

色达果根塘湿地

按照规划,未来色达将进一步整合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把生态风光与游牧文化深度融合。串联五色海旅游环线、G548国道,推动“过境游”向“深度游”转变,让越来越多的游客留下来,逐步向“好生态”变成了“好生意”迈进。

而这份生态优势,不仅滋养着文旅产业的萌芽,也为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沃土。

今年10月,色达10万千瓦高海拔新型储能实证项目并网发电,这个总投资6.1亿元的项目,不仅契合色达“绿色发展”的定位,又精准解决了当地发展的用电难题——并网当月就完成了四川省首次县域黑启动试验,在无水电调节的情况下,为客运站、医院等重点场所连续供电168小时,彻底改变了色达“用电靠外送、常停电”的现状。

色达绿色资源

“以前冬天偶尔会停电,现在用电稳定多了。”洛若镇居民四郎说。项目带来的好处不止于此:每年给当地缴纳租金75万余元,建设期间带动4500人次就业,捐赠4936万元支持乡村振兴。

“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坚持‘生态立县、文旅兴县、产业强县’,让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色达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郭建尧的话,既是对过往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这片高原,将继续以绿色为最动人的底色,让永续发展的希望之树深深扎根。

图片来源:色达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