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奋进甘孜·藏乡新气象①|新村民越来越多,新路子越走越宽

2025-03-31 09:35:1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吴忧川观新闻记者 吴忧 宁蕖 甘孜观察 洛绒尼玛 杨孟双 张莹 泸定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申婷

【开栏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90年前,面对“大渡桥横铁索寒”的考验,红军创造了“飞夺泸定桥”的奇迹。75年前,在红军走过的这片雪域高原上,新中国第一个专区级少数民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宣告成立。今天,甘孜州正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即日起,我们启动“长征路上奋进甘孜”系列报道,回望从前的栉风沐雨,凝望当下的砥砺前行,展望未来的锦绣前程。首先,我们将走进甘孜州“双百工程”示范村、精品村,在田间地头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中感受“藏乡新气象”。

敬请关注。

雪山环抱中的岚安乡。

川观新闻记者 吴忧 宁蕖 甘孜观察 洛绒尼玛 杨孟双 张莹 泸定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申婷

【述村史】

泸定县岚安乡脚乌村,位于大渡河畔的高山之上,海拔约2300米,是茶马古道上的一座古寨。1935年11月5日至12月19日,长征途中的红军曾在此驻留49天,经历7次战斗,牺牲600余名指战员。在这里,诞生了康巴地区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岚安区苏维埃政府。

近年来,甘孜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乡村振兴“双百工程”,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打造具有康巴韵味、彰显高原特色的美丽乡村,计划每年打造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五年打造100个精品村。脚乌村依托绝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走出一条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的特色发展之路。

【新气象】

从大渡河上的岚安大桥,到山上的岚安乡,是18公里的盘山公路。近日,记者驱车前往脚乌村,这条公路正在进行改造施工,路面崎岖难行。不过,当车行至脚乌村,望见四周洁白的雪山,走进路边的咖啡馆,一路的疲惫便一扫而空。

“刚来的时候,我也是这种感觉。”经营这家咖啡馆的年轻人名叫张墨,他告诉记者,一位朋友在一年多以前给他介绍了这里,到此一游的他被这里的风光吸引,当即决定从上海搬来,租下一间民房,改造成了这座咖啡馆,成了脚乌村的新村民。

新村民张墨在脚乌村经营的咖啡馆。

在脚乌村的一年多时间里,张墨大多数时候都干着“不务正业”的事,种花养菜、烧制陶器,徒步穿越……咖啡馆也渐渐有了生活的痕迹,墙上贴着他外出拍摄的风景照,桌上摆着他制作的各种手工艺品,而院子里,前不久洒下的菜种已经萌芽。

“这里对我来说不仅是一家咖啡馆,也是一个生活空间。”张墨说,把“生活美学”融入创业项目,让自己找到了一种不同于大城市的生活方式。

在脚乌村,像张墨这样被这里的美所吸引,选择留下生活和创业的新村民还有不少,从2022年至今,已有40余名外乡人到此生活创业。

脚乌村内的民宿。

“我们这里海拔较低,但是能看到壮美的雪山,还有红色文化、茶马古道文化、贵琼藏羌文化等‘三大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得天独厚。”岚安乡党委副书记张霞告诉记者,但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在招商引资上存在一定困难。

在外出考察后,岚安乡决定以引入新村民的方式撬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2021年,岚安乡引入了第一个新村民,此后,通过“老带新”和不断招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这里,目前已开设了24家民宿、餐饮等不同业态。

“‘新村民’不仅是抱着投资创业的目的来岚安,更多人是在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不会过度追求商业化。”张霞解释,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助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通过引导新村民参与村落规划与治理,还为当地带来了不少新气象,“例如,新村民们的环保意识极强,在他们的带领下,游客和本地村民都养成了随手捡拾垃圾的好习惯;他们很多还对原生文化很感兴趣,开发出了本地青梅酒、土陶杯垫等新产品。”

新村民到来后,当地也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在土地流转、房屋租赁等方面给予投资者优惠支持。记者了解到,目前当地土地流转统一标准为1500元/亩,房租2500-5000元/年,以此鼓励和支持创业。“我们还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帮扶项目提升基建水平。”跟着张霞的指引,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只见10公里石板路错落又整洁,村内主干道能容下两辆小车并行。

“我到村里已经有三年多了,眼看着道路越修越好,村里越来越美,打心里感到高兴。”当地第一个新村民田洋告诉记者,更让他期待的是,连接岚安与外界的山路正在提升改造,原先弯多、坡陡、路窄还容易塌方的盘山路,即将被更宽敞、更安全的高等级公路取代,“相信我们村会越来越好,文旅产业这条新路子越走越宽。”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