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巴塘县松多乡调整产业不跟风

http://www.scol.com.cn  (2017-04-20 09:18:36)  来源:甘孜日报  
编辑:周帆  

  4月15日是星期六,但巴塘县松多乡的干部们却没有闲着。在该乡的下莫西村,40多位村民正聚集在刚刚完成幼苗栽植的苗圃内,仔细聆听着乡党委书记扎西泽仁的讲解。“要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度,尽快为苗圃安装遮阳网,管理人员要加强管理,不得脱岗离岗……。”扎西泽仁讲得仔细,村民们听得认真。正在苗圃内忙碌的下莫西村党支部书记安珠泽仁告诉记者,今年来,当地乡干部把办公室搬到了田边地角,现场为村民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受到了广大村民的欢迎。

  转观念 助推工作见成效

  松多乡距离巴塘县城53公里,辖7个行政村,其中有4个是贫困村,全乡有384户、2066人,贫困面广、程度深,产业单一。一直以来,当地群众大都以种植青稞、土豆为生,村民60%的收入都来自采挖虫草、采摘松茸,收入极不稳定,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成了横亘在乡干部们面前的一座大山。

  怎样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松多乡的发展之路?成了乡干部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州开展的‘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工作大见效’大讨论活动,抓住了工作的要害。作为乡一级党委、政府,我们在开展大讨论活动中,把重心放在转变干部观念上,引导干部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触角下沉,把办公室搬到田边,切切实实为村民办实事,解难事,在县委、政府和对口帮扶部门的支持下,帮助村民发展适销对路产业,依据市场需求,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助推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见实效。” 扎西泽仁告诉记者,在开展大讨论活动的过程中,松多乡党委、政府不坐而论道,而是切合自身实际找短板,围绕脱贫攻坚求突破,依托产业调整做文章,帮助村民制定脱贫规划。鼓励干部大胆提建议,强学习,重点学习政策、法律和产业发展相关知识,提升其农业、农村工作水平。变群众上门寻求服务,为主动到基层为群众服务。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动村民的生产积极性,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重市场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我们这里产松茸,但却无法让其产生更大的效益;我们也尝试着试种羊肚菌,但近年来羊肚菌市场价格却一跌再跌;我们这里有野生羌活、秦艽等中药材,但资源优势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前些年有些地方跟风种植玛咖盛行,但一夜之间神话破灭。面对市场风险,我们还真的有些一筹莫展。于是,村民们就只有守着传统的种植方式,过着清贫的生活。”说起松多乡的现状时,扎西泽仁的脸上写满了无奈。

  无奈不代表着没有希望,虽然前些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羊肚菌种植被松多乡搁置了下来,但乡党委、政府带领群众脱贫的初心并没有改变。

  在松多乡的大山上,自然生长着许多野生羌活。据了解,仅2014年,这一带的村民共卖出野生羌活43吨。有中药材老板曾表示,当地有多少羌活,就可以收购多少。面对市场需求,松多乡可不可以发展羌活产业?就成了乡党委、政府思考的问题。

  结合巴塘县委、政府确定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经过调查论证,松多乡确定了“长短结合”的发展思路,“长”就是发展长效的中藏药产业,尝试性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短”即组织劳务输出,通过增设公益性岗位等增加村民收入。

  发展思路确定后,当年便试种了1.4亩羌活。虽然松多乡有野生羌活,但世世代代靠种植青稞为生的村民,并不知道羌活该咋种。于是,该乡去年先后组织乡干部、村两委、第一书记到康定市姑咱镇麦崩乡和阿坝州小金、理县、茂县学习考察,随后又整合第一书记产业资金、双流援建资金、产业贷款资金等,成立了专门的羌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上莫西、下莫西、松多、吉恩龙等村种植羌活200亩。今年又组织相关人员到阿坝州金川县学习羌活、秦艽种植技术,拟种植羌活133.5亩、试种秦艽4.5亩。

  与此同时,该乡针对巴塘县地处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生态保护任务重、树苗需求量大的实际,在县林业等部门的支持下,在下莫西村成立了荣戈顶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47户;由县林业局支持49万元,流转土地5.4亩,建成了高山云杉苗圃,目前已经种植高山云杉树苗30多万株。“为了管理好苗圃,我们专门成立了由8个人组成的管护队,建成了苗圃管护房,完善了水源保障系统。”看着绿油油的苗圃,下莫西村村主任曲麦泽仁信心满满。

  在苗圃边,乡党委书记扎西泽仁为记者算了一笔帐,羌活的生长期为3年左右,目前的市场价格每斤约12元,按每亩收成1000斤计算,三年后亩产值约1.2万元,除去土地流转费用及期间种植粮食作物的收益等,每亩增加收入约3000元,照此计算,三年后333.5亩羌活的收入约为100万元,仅此一项,全乡人均增收484元。如果再加上苗圃和种植秦艽的收益,村民的收益将更加可观。

  再加力 脱贫之后不停步

  在松多乡的四个贫困村中,吉恩龙村已经于2016年成功脱贫摘帽。在扎西泽仁看来,摘帽只是迈出了脱贫的第一步,但要真正实现小康,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为了让摘帽村脱贫之后不停步,积聚发展能量,松多乡按照县委、政府“提前布局”的要求,支持力度不减,提前谋划产业项目。

  按照该乡“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从长计议,在吉恩龙村提前布局羌活、秦艽产业。该乡驻吉恩龙村干部刘超告诉记者,目前该村已经种植羌活150亩,同时还引导群众在良种良法上做文章,利用好现有土地,提升粮食产量。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目前松多乡所有贫困村都已经成立了劳务输出队,通过帮扶单位和自身努力,实现政策性就业47人;同时,还通过“五改三化”、改善基础设施等,增加贫困村民的务工收入。去年仅修筑通村路一项,4个贫困村村民户均增收1.4万元。此外,乡上还通过增设公益性岗位等,设置了村保洁员;在县林业局的帮助下,设置了森林管护员,吸纳贫困村民就业,保证每个公益性岗位的月收入在400元以上,既改变了村容村貌,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系列举措,逐渐引导村民养成了生活好习惯,改变了等靠要的思维模式。

  就在记者前往松多乡采访的当天,又有一批羌活、秦艽种苗运抵松多乡。扎西泽仁说,这批种苗会将尽快下地,几天后,巴楚河两岸将会增加更多希望的亮色。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