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产业扶贫摘“穷”帽

www.scol.com.cn  (2018-03-22 09:43:53)  来源:甘孜日报  
编辑:田珊田杰 马建华  

  泸定冷碛镇桐子林村民正在管理仙桃。

  ■本报记者 田杰 马建华 文/图

  近年来,泸定县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打造“红城绿谷、康养泸定”旅游新品牌为契机,采取“旅游+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互联网+农业”“园区+农业”的方式,大力发展优质干果、特色水果、绿色蔬菜、道地中药材、优质食用菌、生态畜牧业为主的绿色生态特色产业,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

  小仙桃成为村民的摇钱树

  春日的阳光照暖了泸定大渡河畔的山谷。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3月19日一大早,泸定县冷碛镇桐子林村村主任杨德华迎着明媚的阳光在成片的仙桃基地转悠,看到长势喜人的仙桃,杨德华开心地笑了,“这一片仙桃有1200亩,全部已经挂果了,仙桃成熟的时候,商贩就在基地来收购,一个仙桃可卖一元钱,品相好的,价钱更高,一亩地就算种100棵仙桃,一棵挂果200个,就是200元,一亩仙桃保守收入至少在2万元以上。”杨德华说,他们数过,最多的一棵可以挂400个果。

  记者站在泸定甘谷地的通村水泥路上,但见坡上坡下绿油油的仙桃树扮美了山头,也点亮了村民致富的希望。

  “我家里只有4口人,娃娃都在工作。家里就我们两个老人,我种植了10多亩仙桃,三年后挂果,从前年开始,年收入就稳定在20万元以上。”村民周德康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没有想到小仙桃竟然能够改变村民的贫穷生活。从甘谷地分路,一边是通往成都的318国道,一边是通往雅安石棉县的省道211线,距离公路仅7公里的大渡河谷居住着100余户人家。7公里的羊肠小道,阻断了村民脱贫的希望。卖猪、卖菜,要么自己背到公路,要么请人。“豆腐都盘成了肉价钱。十多年前,这里还有住茅草房的村民,贫困状况就可想而知了。”

  “精准脱贫开展以来,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我们桐子林村该怎么办?通过市场调研后,我们发现仙桃产量和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旺盛,风险不大,于是,我们村委会成员就到康定市瓦斯沟购买野生仙桃种回来试种,居然获得了成功,才有了这片仙桃林。”杨德华告诉记者,目前,这里成片的仙桃林地属于村集体林地,这里是杂草丛生的山坡,坡度都在80度以上,干旱、土地贫瘠、乱石嶙峋,毫无开发利用价值。这样的土地却最适宜仙桃种植。仙桃试种成功后,村委会动员村民种植,鼓励村民勤劳致富,不划界不打桩,多种多得。先期种植仙桃致富的村民带动了贫困村民广泛种植。

  “我的仙桃坐过飞机、轮船,卖到了上海、广州、北京等大城市。”周德康自豪地说,仙桃给他带来不菲的收入,他还要接济参加工作的孩子。他们要养娃娃,购房还房贷,压力太大,他没有享到儿女的福,只想帮助他们减轻生活压力。有了钱,周德康还在泸定县城购买了商品房。“我60多岁了,没有精力和能力学开车了,要不然,我几年前就买车了。”周德康指着山下几十户人家告诉记者,那里的村民就有10多辆小汽车。

  正在给仙桃除草的村民梁洪强告诉记者,仙桃种下后,劳动强度不是很大,主要是除草,成林后,还要修剪,要保持行距,不然,密密实实,无法采摘仙桃。仙桃不需要施肥打药,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因此,虽然价格高,仍然很受消费者喜爱。他的孩子也在工作,家里只有他们两个老人。“不想太劳累了,我只种了3亩,一年有6万元的收入就足够了,主要是不想给孩子增加负担。”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桐子林村结合实际,在土质较好的地方发展水果。“我们在河谷地带发展枇杷、麻李子,通过成片发展,已经见到了效益,麻李子放在冰箱里,20多天不会变质腐烂,口感好,销售不愁。水果产业带动了村民致富。”杨德华告诉记者,国家的惠民政策好,但不养懒人。水果和仙桃产业成为村民长期稳定的致富产业。如果以2万元一亩的仙桃收入计算,1200亩的产值就在2400万元以上,村民打算再发展400亩仙桃。仙桃9月份成熟,由于种植面积大,用工量也很大,雇佣的村民每天有200元的收入,仅务工收入就能够让贫困户挣到一大笔钱。

  “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收益,激发了村民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杨德华说,仙桃成规模发展,目前,迫切需要引进涉农企业对仙桃进行深加工,村民已经打出了“幸福仙桃”品牌,若通过企业深加工,不仅可以打响“幸福仙桃”品牌,而且还能够大幅提高仙桃的市场价格。

  特色产业助推率先脱贫

  近年来,泸定县始终把精准扶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紧盯“率先脱贫、率先小康”“高标准、高质量、示范性”脱贫摘帽目标,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对照“脱贫标准”,坚持“缺啥补啥”原则,全力推进“五大扶贫工程” “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县摘帽“1低3有” 、村退出“1低5有”、户脱贫“1超6有”硬指标均实现100%达标,贫困发生率降至1.6%。

  2012年以来,泸定县委、县政府准确把握县情“阶段性特征”,针对占全县63%的行政村、90%的贫困人口居住在高半山的实际,直面问题、超前谋划,科学编制了《高半山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持续开展以“三个五万亩”提质增效工程和无公害蔬菜示范片、畜禽标准化养殖“两个基地”建设内容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计划”,率先打响“高半山脱贫攻坚战”,在特色产业上,紧抓泸定区域特色、“小杂”优势,以“绿色、无公害、原生态、纯自然”“四张名片”为载体,建成特色农林产业22.33万亩,建成1个省级、7个州级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实施农特产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30个,培育出杵坭“红樱桃”、黄草坪“雪域野农”苹果、冷碛“幸福仙桃”、德威无公害蔬菜等本土品牌24个,打造了二郎山吉祥农场、盛煌农业产业园等农业产业大户20家,初步形成“乡乡有示范、村村有品牌”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围绕“脱贫巩固”,落实资金240余万元,支持2014—2017年贫困户发展个体种植和小家禽养殖产业,保障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充分发挥旅游业对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刺激带动作用,深挖“红+绿”旅游资源,成功举办7届“红樱桃节”,促进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带动人均增收2800元。科学有序实施“两桥三山一环线”旅游开发,加快推进牛背山景区,“九杈树”“贡嘎东湖”湿地公园,杵坭、田坝、德威“康养休闲产业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实体+旅游”“互联网+旅游”,打造“红城绿谷,康养泸定”新品牌。脱贫致富,全靠产业支柱;扶贫帮困,根本要靠发展产业、实现就业。通过挖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坚持“强农优工大旅游”产业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脱贫为目标,以产业为依托,以资源为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把向群众“输血”变为帮群众“造血”,把“帮困难”变为“促发展”,提升贫困群众劳动技能,实现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助推在全州“率先脱贫、率先小康”,全力打造泸定经济升级版。

  • 新闻推荐
四川
社会
娱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