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新生地发展“凉”经济 四川丹巴县阿娘沟一村夏日迎客忙

2025-07-16 11:46:35来源:编辑:吴忧

五年前,泥石流撕裂了丹巴县半扇门镇阿娘沟一村的肌理。如今,22℃的清凉山风却为这座灾后重建的移民安置点注入了新的生命脉搏。伤痕累累的土地,正蜕变为盛夏“候鸟家庭”争相栖息的避暑天堂。

阿娘沟一村风光

走在村里水泥路上,清凉惬意扑面而来。新建小楼门口挂起“民宿”招牌,院里晾晒的腊肉、刚摘的黄瓜茄子透着浓浓农家味。这份“天然冰箱”般的温度,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资源。

来自重庆的杨宁一家是阿娘沟一村最“资深”的租客,已连续第九年来此避暑。每年六月刚过,他们便如迁徙的候鸟般准时抵达。“去年我们来丹巴玩的朋友有接近二三十个人,今年我们还是要待到九月底。”杨宁说,“丹巴地理优势好、空气好温度又合适,下午老年人就睡会儿觉,年轻人打打小牌;晚上和朋友跳会儿舞、唱会儿歌、喝点酒,在这生活很舒服。”

如今,杨宁一家早已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杨宁迷上了房东家的菜园子,每天上午去地里摘黄瓜、掐空心菜;父亲成了河边的常客,扛着鱼竿一坐大半天,钓上小鱼还会与村民交流饵料秘方;母亲则最爱在家捧着电吹管吹奏老歌。

阿娘沟一村的蜕变,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村党支部书记冯兴富表示:“从旅游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村)还是分到了一杯羹,因为游客在我们这住下来了。”他介绍,村支部总结的经验是:“不仅仅要围绕行有保障、购有商品、玩有场所,最关键的是要有良好的党风和淳朴的民风,让游客喜欢来我们这里,并且来了就能够坐得住。”

从“移民村”到“度假村”,阿娘沟一村的变迁生动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村民的土灶台升腾起游客的笑语,当灾后伤疤被奋斗抚平成希望,这座高山小村正依托得天独厚的清凉资源,开启一条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共富新路,并交出了一份温暖而坚定的答卷。(文/图 格西泽郎)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