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座谈会为何“拖堂”到深夜

2025-07-18 18:53:2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吴忧川观新闻记者 宁蕖

川观新闻记者 宁蕖

7月17日深夜11点过,甘孜州甘孜县一间会议室里讨论声仍然热烈。17名来自甘孜州各县的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院长聚在这里,围绕重点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等,大家各抒己见。从傍晚七点开始,这场原计划两个小时结束的座谈会已经开了四个多小时。

自2022年“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这些来自浙江和省内各地的帮扶力量陆续来到甘孜州。 三年来,他们为甘孜带来了什么?又总结了哪些经验?

康定市人民医院的“组团式”帮扶医生骆俊杰(左二)到康定市老榆林村进行义诊

用三年时间

他们换来三小时抢救“黄金窗口期”

“前不久我们遇到一个急性脑血栓患者,他本来想转院,我们坚持在理塘给他溶了栓,只有先溶栓才有希望。”分享中,理塘县人民医院院长潘传亮的“希望”一词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卒中‌是血流中断导致的急性疾病,抢救的黄金窗口期只有三小时。溶栓,是治疗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方法。但因这项治疗对医院的设备、技术、人才等综合水平有着较高要求,在过去,大多数地区无法开展。

自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建设具备溶栓诊疗能力、技术和人才的“卒中中心”,就成各位院长首先推进的一项工作。

交流中,大家都带来了喜讯:

“我们去年抢救了一名卒中的游客,康复后,他专门从千里外坐飞机回来给我们医务人员送了锦旗。”得荣县人民医院院长段慧欣喜地告诉大家,该县距离州府康定近600公里,如果没有卒中中心的建设,这个患者生存的希望十分渺茫。

来自浙江金华的“组团式”帮扶院长程振宇(右二)在查房。

“卒中中心建成后,我们的急性心梗患者平均入院至溶栓时间从原来的约70分钟缩短至20分钟。”乡城县人民医院院长梁玉兰紧接过话题,“不仅是卒中,我们的胸痛、创伤、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五大中心’都已经挂牌成立。”

梁玉兰口中的“五大中心”,覆盖了心脑血管急症、严重创伤、孕产妇和儿童危重症等高发、高危病症,对于甘孜州这样一个交通不便、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五大中心”建设无疑是当务之急。

记者从座谈会上了解到,在“组团式”帮扶力量的支持下,目前甘孜全域18个县人民医院已全部建成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全州急诊急救能力有了跨越式提升。

也有人表达了一些“远虑”——“我们的一些中心目前只是挂了牌,但医疗流程,人才储备等还需要加强。”色达县人民医院院长王仲语重心长。“下一步我们还要持续深化中心的‘内涵’,整合各科室资源,提升中心能力。”

精准施策

他们为医院“量身定制”管理制度

系统性派驻管理人员,是“组团式”帮扶的一大特点。院长们从各三甲医院“空降”到各地,如何破解“水土不服”?座谈中,大家语出肺腑,分享着各自的经验。

“我们首先抓的是一些基本制度、基本能力,比如病历书写、用章规范等等。”王仲坦言,来到色达后,以往来自三甲医院的管理经验“不灵”了。“其实制度制定并不复杂,但很考验我们帮扶干部的责任心,必须抱着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

一番话引起了丹巴县人民医院院长曾昊的同感,“就像种花一样,你要先撒一把种子,等花开的时候,总有一些是你撒下的种子结出的。”

来自浙江金华的“组团式”帮扶医生方俊玲(左一)在道孚县人民医院一病房对产妇和新生儿进行检查。

在丹巴县人民医院,曾昊和同事们种下了“建立健康管理中心”“开展新技术17项”“培训医务人员300余人次”等“种子”。

但这位年轻的院长也有困惑——“我们的医院人手有限,一些科室人员外出培训后,科室的工作就只能由帮扶医生顶班,这样很难发挥帮扶人才的价值。”

新龙县人民医院院长徐英道出了自己的经验:“其实院内的培训效果,比‘走出去’培训要实在得多。在本院内培训本地医生,可以结合当地常见病进行一些实操,效率高,效果也好。”徐英介绍,依托帮扶人才,该院已将本地医生的培训由全院扩大到了全县范围。

人才制度外,资金使用也是一个热词。

通过建立“资金使用评估体系”,甘孜县人民医院共整合了来自各方的3700余万元资金,办成了“康北泌尿微创中心”“县级病理远程中心”建设等“大事”。

“组团式”帮扶力量来自各方,资金渠道也十分广泛,如何整合资源,高效利用资金是个难题。甘孜县人民医院院长王亚波的经验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不少院长围着他讨教了起来。

夜色渐浓,座谈接近尾声,甘孜州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书记夏永智又带来一个好消息——“下一步,我们计划建立一个帮扶人才的交换、交流常态化机制,让帮扶能量实现最大化释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