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甘孜观察 张莹
7月24日,走进甘孜州智能影像远程会诊中心,甘孜州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魏丽正紧盯着电脑屏幕,仔细翻看来自甘孜县人民医院上传的CT影像。专业显示屏上,复杂的影像细节清晰呈现,魏丽手中的鼠标不时轻点,放大局部图像,与同事交流判断。
甘孜州远程阅片中心分布图。
“以往,甘孜州偏远地区患者若想得到精准影像诊断,往往需长途跋涉,前往州内大医院排队等待专家阅片,耗时费力。一些病情危急的患者,可能因路途奔波、排队等候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魏丽感叹,自远程阅片系统投入使用以来,变化显著。
如今,患者信息、影像资料等数据,只需几秒钟即可传输至甘孜州远程医疗平台,由专家实时会诊,完成诊断后给出下一步治疗意见……
变化的背后,源于甘孜州全速推进健康甘孜、品质甘孜建设,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打造川西医疗新中心的精准施策。
甘孜州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曾是制约基层诊疗能力的瓶颈。此前,甘孜州各县级医院放射医疗设备虽以 CT、DR 为主基本配齐,但医疗机构放射从业人员中约 90% 不具备放射诊断资质,技术人员无证上岗现象普遍,导致放射检查技术规范性和诊断报告质量难以保障,直接影响群众疾病早诊早治。
为破解这一难题,2022年10月,甘孜州人民医院建成全州远程影像诊断中心。通过整合全州影像诊断资源,该中心不仅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更构建起覆盖全域的高效诊疗网络——基层医院采集的影像数据可实时传输至中心,由州级专家团队集中阅片、出具诊断报告,再同步反馈至基层,实现“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甘孜州智能影像远程会诊中心。
“魏老师,麻烦看看这个片子!”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魏丽的工作微信群里消息闪烁不断,来自全州各县基层医生的阅片请求和诊断咨询几乎不曾间断。魏丽一边快速回复着群里的消息,一边又投入到下一份影像的分析中。
“过去,我们基层放射科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雅江县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唐俊说道,“远程影像诊断中心的建立,如同为医院送来了一位‘24小时在线的影像专家团’。现在,我们只要规范地完成影像采集上传,州里的专家团队很快就能给出权威、精准的诊断报告。特别是对于急诊、危重患者,1-2小时内就能拿到州级专家的诊断意见。”
“以前老百姓们担心我们这里看不准,总想着往外跑。现在知道片子能马上传到州里由专家看,而且结果又快又准,很多常见病、慢性病在县里就能得到明确诊断和后续治疗指导,省去了舟车劳顿之苦和经济负担。来我们这里做检查的患者明显增多,老百姓对本地医疗服务的信任感也明显增强。”唐俊表示,“‘家门口’享受精准医疗,老百姓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为持续提升服务效能,今年,甘孜州远程医疗平台引入了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该系统在肺结节自动筛查、骨折识别等特定领域展现出强大能力。
“AI能快速完成大量初筛工作,特别是肺结节和胸廓骨折的检出效率显著提升,大大减轻了我们人工阅片的基础工作量。”魏丽解释道。AI的加入,让专家们能将更多精力集中在复杂病例的研判和与基层医生的互动指导上。
为保障服务响应速度和质量,该中心实行“每天24小时不间断为全州各级医疗机构提供实时集中阅片服务”,并严格承诺“急诊报告1小时、平诊报告2小时出具,均由副主任医师级别以上专家审签”,同时州医院值班医生24小时接诊、处理院内及远程会诊病人。
数据显示,自运行以来,该中心已累计完成诊断报告15万余份,覆盖检查部位超过21万个。
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的大力支持和省卫生信息中心的技术指导下,甘孜州作为全省医疗影像互认试点单位之一,已率先完成州人民医院、康定市人民医院等27家州内医疗机构的检查共享调阅互认工作,并实现了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省级医疗机构的跨区域影像调阅,为疑难重症患者的远程会诊和转诊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