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红色名城”新生的种子正在发芽

2023-09-05 10:25:4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游飞张莹 曲珍 杨孟双 洛绒尼玛

泸定县得妥镇北头村集中安置点建设项目现场。 洛绒尼玛 摄

泸定县德威镇寨子村统规自建户陆续搬进新家。 洛绒尼玛 摄

张莹 曲珍 杨孟双 洛绒尼玛
  巍巍海子山、滔滔大渡河,山河之间有幅画,那是“红色名城”泸定在遭遇6.8级地震时,各方力量再现“飞夺泸定桥”式救援的感人画面;
  巍巍海子山、滔滔大渡河,山河之间有首歌,那是泸定人民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在灾后重建道路上攻坚克难、勇毅前行的壮丽飞歌。
  在“9·5”泸定6.8级地震一周年之际,泸定桥景区和周边广场车水马龙,繁华依旧;得妥镇天池山村和德威镇奎武村重建点上,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学校里,刚开学的孩子们琅琅读书声格外悦耳……
  一年来,紧紧围绕“努力把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这一目标,在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落实好省、州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以下简称“重建委”)各项决策部署,奋力推动各项重建工作有序开展。截至8月底,全县100个重建项目完工28个,开工62个;全县住房统规自建2096户,完成主体工程1983户,达94.61%;418户群众已迁入新居。统规统建安置319户,得妥镇北头村安置点完成封顶181户、达74.48%;德威镇奎武村安置点完成封顶76户、达100%;两个安置点累计完成投资1.14亿元。
  城乡换新妆,产业夯基础,民生有保障,以红军飞夺泸定桥而闻名于世的“红色名城”泸定,新生的种子正在发芽!

高效重建 项目建设有力有序
  灾后重建是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省、州相关领导多次深入灾区调研督导,泸定县及时传达学习各项决策部署,县重建委成立住房重建和城乡建设、景区恢复和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地质灾害防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5个项目工作组,召开重建委会议7次、工作专题会50余次,及时研究工作推进的难点、堵点问题。制定“重建项目作战图”,倒排工期抓进度,将项目进度落实到月、细化到周。实施“红黑榜”激励惩戒考核机制,激励各单位加快推进项目,倒逼进度滞后的项目向先进看齐,确保项目严格按基本程序有序建设。
  灾后重建,民生优先,也是重中之重。泸定县将重建与提升相结合,加紧建设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住房、饮水安全、产业发展、就业等项目,提升医疗、教育水平。
  走进得妥镇天池山村灾后恢复重建统规自建点,远远望去,错落有致的新楼掩映在青山之间,村民们忙着内部装饰、粉刷墙面等,大家正加紧建设属于自己的新家。
  得妥镇副镇长杨波介绍,“9·5”泸定地震后,天池山村一组严重受灾,需整组搬迁安置。村两委协调了天池山村二组的宅基地,提供给一组受灾村民进行安置,该安置点目前已安置11户灾后重建户。
  土地有了,房子怎么建?天池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林华表示,这也是灾后重建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为确保住房重建顺利推进,确保群众早日安居,泸定县研究出台《泸定县“9·5”地震住房维修加固技术指导性意见》《泸定县“9·5”地震沿大渡河灾后恢复重建技术导则》《泸定县“9·5”地震灾后重建住房竣工验收实施方案》等系列方案,系统解决住房规划选址、技术支撑、质量把关、材料供应、风貌把控等方面的问题,出台《泸定县“9·5”地震住房重建信贷工作方案》,为1045户发放住房贷款1.4亿元,解决受灾群众资金短缺之忧。
  根据住房重建相关政策,得妥镇统一组织协调,为自建户提供用地规划、房屋设计、技术指导、工程监理及建房质量安全等“一条龙”服务,住房重建跑出了“加速度”。
  “目前,已完成11户主体封顶完工,其中已搬迁入住6户,正在实施内部装饰5户。下一步,将陆续对该点位配套基础设施进行施工,包括小区路面黑化,供水、排水、供电设施建设等。”刘林华说。
  在德威镇地灾避险集中安置点和得妥镇北头村集中安置点建设项目,近百名工人正在进行房屋室内外装修及挡土墙作业。
  “项目主要安置奎武村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76户群众。”项目负责人王运港介绍,项目按照倒排工期进行施工作业,目前已完成所有住宅主体结构封顶,正在开展内外墙装饰装修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预计今年10月底交付使用。
  与此同时,位于得妥镇北头村的统规统建安置点也正在加紧建设,预计今年年底交付使用。这意味着,到今年底,泸定县受灾群众将基本入住新居。
  灾后重建,既要安居,更要乐业。在推进住房重建的同时,泸定县把产业和就业工作作为优先项抓紧抓实,提出“1个园区规划+6个重建项目”的恢复重建产业发展目标,目前产业重建项目已全部开工,提灌站维修加固、现代农业园区马铃薯原原种基地建设已完工验收,累计完成投资10125万元。
  扫码寄件、贴取件码、摆放快递……在泸定县就业创业孵化基地,菜鸟乡村泸定县服务站负责人樊鑫忙着整理快递。随着泸定县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维修加固项目的完成,双创项目恢复常态化运行,菜鸟乡村泸定县服务站也恢复了往日的忙碌。
  “地震造成基地出现28处墙体裂缝,现在这个重建项目已完工并通过验收,比原计划提前三个月完成。”泸定县人才交流和就业服务局局长高进说。
  “基地为入驻企业提供前三年免租金,每个项目还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1万元,并设置‘一对一’企业服务‘管家’,开展不定时培训,提供政策扫描、产研链接等孵化服务。”樊鑫介绍,菜鸟乡村泸定县服务站已辐射带动全县7个乡镇人员就业。
  推动医疗、教育恢复重建。泸定县把推动医疗卫生改革与灾后重建有机结合,投资4500万元实施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双中心”建设和智慧医院建设,目前“双中心”核磁共振设备已投用,血管机已完成机房改造和设备安装,智慧医院系统已上线试运行,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医疗的需求。教育恢复重建紧锣密鼓,截至今年9月,10个教育恢复重建项目已完工9个,得妥中心校教学楼重建正抓紧推进,预计2024年竣工。

廉洁重建 让重建“晒”在阳光下
  “9·5”泸定地震发生后,泸定县实施重建项目100个,总投资50.18亿余元。如此数量庞大的资金和重建项目如何做到廉洁重建?这为泸定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监督检查提出了严峻的课题。
  “从抢险救灾到过渡安置,再到恢复重建,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我们努力践行‘廉洁救灾、阳光重建’的要求。”泸定县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2022年10月9日,在“9·5”泸定地震发生后不久,甘孜州召开“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强调将灾后恢复重建打造成阳光高效、廉洁干净工程。
  而面对动辄上千万元的重建项目,泸定县如何将重建项目打造成阳光高效、廉洁干净工程?
  “这个月的拨付进度如何?哪些单位进度滞后?”9月2日下午,泸定县“9·5”地震重建委监督小组的工作人员正在县财政局对项目资金拨付进度进行督导检查。
  将项目资金及工程建设监管作为重点,泸定县提出了“关口前移、全程跟踪、全面监督、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达到“预防在前、规范在前、监督在前”的效果。
  现场踏勘、查阅资料、询问进度……泸定县“9·5”地震重建委监督小组的工作人员穿梭在该县各重建项目建设现场,每到一处,监督小组工作人员都要详细查看项目建设进度,了解资金拨付进度,发现问题,现场督办,下发督察整改通知单,提出整改意见并按期开展“回头看”。
  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多、任务重,事关灾区群众利益,跟进监督刻不容缓。
  “我们实地查看第一手资料,力求真正掌握工程质量、施工进度、目标任务等各项建设完成情况。”泸定县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倪文煊介绍,重建委监督小组结合自身工作职能,坚持开展全过程跟踪监督,做到资金流向哪个项目、推进到哪里,监督检查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一开始就跟踪监督,做到“提前介入”。“从项目审批、规划执行、招标投标、资金到位和使用,直至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的关键环节,我们要确保跟踪监督与项目进度同步推进。”倪文煊表示,加强对项目的跟踪监督,才能及时纠正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问题。
  自灾后恢复重建开展以来,泸定县组建决策部署落实督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督查、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物资督查、群众工作及群众安置督查、干部作风督查、灾后恢复重建问题线索处置共6个工作专班,紧盯“人、责、权”三个关键,突出“细、深、准、实”四项要求,“室组地”上下联动一体作战,推动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同级监督、基层监督贯通协同、形成合力,为科学重建、廉洁重建、阳光重建、节约重建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
  与此同时,泸定县的82个村(居)务监督委员和党风政风监督员对项目进度、工程安全、资金分配等方面进行全程监督检查,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网,实现对资金、物资、项目的全过程监督。
  “用手机扫码就可以线上举报,省时省力,很方便。”近日,泸定县纪委监委信访室工作人员向繁荣集中安置点村民刘阿姐宣传“码上举报”,并现场演示“码上举报”如何操作。
  据悉,泸定县纪委监委还通过开通统一举报电话、建立举报信箱等方式,构建“信、访、网、电、微”一体、线上线下齐发力的立体化监督格局。
  一年来,泸定县累计开展涉灾监督检查87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177个,开展“回头看”17次。
  严格监督执纪的同时,泸定县高度重视群众参与,定时公开灾后重建项目、资金情况,宣传安置补助政策,增强救灾款物管理使用的透明度……有效的公开公示,贯穿恢复重建的各个环节。

安全重建 生命至上质量为先
  工程质量是灾后重建的“生命线”。如何加强质量监管和把控,确保把每个项目都建成经得起历史和群众检验的过硬项目,是泸定县重点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两层小楼、明亮的客厅、设施齐全的新家......走进德威镇寨子村,一栋栋崭新的统规自建房映入眼帘。
  “我们8月10日搬进新房,在新房建设期间,有什么问题政府会帮我们想办法解决,技术人员也提供指导。”寨子村村民倪秋富说。
  “德威镇共有647户自建户,其中626户的房屋主体完工,162户装修完成,153户已入住。”德威镇副镇长刘蔚介绍,“除了建立专门的台账和专卷,我们在前期开展了建房技术培训,指导群众选择有资质的公司,同时聘请监理公司定期巡察质量安全,并让相关技术人员加入微信群,施工有问题时,随时在群里或现场问答,有效保障自建房的质量。”
  “新房质量过硬,很放心!”搬进新家的倪秋富表示。
  “我们正在进行外墙保温、砌砖等工作,两位施工安全员全天巡逻。同时,我们还制定了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保障施工安全,目前总体进度达到了80%。”得妥镇北头村集中安置点建设项目经理何柏柳说。
  据悉,泸定县着力强化住房重建质量安全监管和技术支撑,实行主管部门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联系指导重建项目机制,制定住房重建和维修加固指导性意见和技术导则,并配套图集供群众参考使用,衔接住房城乡建设厅技术服务团队,邀请省级专家通过集中讲解、现场示范等方式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一线建房人员、干部及监理400余人参加培训。
  地震后,灾区地质灾害易发、多发,防汛安全压力大,如何保证灾区群众安全度汛和重建施工队伍安全重建?泸定县始终坚持“生命至上、安全重建”的理念,坚持“全天候”值守,实行每日一会商、每日一调度,落实“县、乡、村、组、点”五级防灾责任体系和包保责任制,凡接到暴雨蓝色预警或地灾黄色预警,县级领导必须下沉乡镇驻点指挥。坚持“全覆盖”排查,聚焦“在册隐患点、农村切坡建房、行业管理重点区域、新发现隐患”四大重点,“拉网式、地毯式”排查地灾隐患点12轮,实行台账式管理,专人监测、分类整治。发挥“人防+技防”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制,确保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传递至最基层点位和群众,坚决做到“喊醒叫应”。坚持“不间断”演练,严格执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三个紧急撤离”要求,不断提升群众识灾防灾避灾能力。
  今年6月26日21时50分,得妥镇发旺村因强降雨发生泥石流灾害,22户房屋不同程度受灾。根据之前的多次演练,在收到暴雨预警后,当地及时组织101户310人提前转移避让,成功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因灾伤亡,该案例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3年5至6月“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典型案例”。
  “泸定县地质条件复杂,加之受‘9·5’地震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多发,防汛减灾工作形势严峻。县委、县政府聚焦震后‘首个汛期’,大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和隐患点排危除险项目,目前已完成9处隐患点工程治理。”泸定县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邱林华介绍。
  据悉,截至目前,泸定县已成功应对7轮强降雨过程,紧急转移群众3465户10100人成功避险,实现“零伤亡”。

和谐重建 灾区干群一条心
  灾后重建过程中,房屋鉴定、补贴补助、宅基地选址划分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面对受灾群众涉及面广、诉求纷繁复杂的现状,泸定县结合“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谋划实施“9·5”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大下访、大排查、大化解“三大行动”,州、县共同组建工作组,扎实细致做好群众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维护灾区和谐稳定。
  “多亏了政府的全力协调,我们的新房才能建得这么快。”村民们这样说。年初,泸定县领导在下沉走访中,发现湾东村、紫雅场村、联合村因受灾严重需整村搬迁,卢琼富等45户群众统规自建房屋存在宅基地选址困难等问题。为此,县级领导带队,多次组织属地镇村、行业主管部门开会研究解决方案,实地走访找寻问题突破口,经过多方协调,最终在得妥镇北头村完成23.83亩宅基地选址,并由政府出资建设房屋周边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目前重建房屋主体结构已基本完工,重建工作正加快进行。
  截至目前,泸定县共派出3800余名干部,已开展5轮全覆盖走访行动,深入一线群策群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043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05件,切实将涉灾矛盾纠纷解决在初始、化解在源头,成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
  一人建房全村帮忙,“重建志愿帮工团”助一把力。
  “有村干部和乡亲们帮忙,我才能这么快住进新房。”不久前搬进新房的德威镇寨子村村民徐发贵说。徐发贵是村里的五保户,受地震影响,他家的房屋受损严重,经村两委组织协调,村民们携手帮忙他家修建新房。
  除了建房有“志愿服务团”,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泸定县以“知恩、感恩、奋进”为主线,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灾后重建志愿服务计划,精心策划志愿服务项目,深入受灾群众安置点,开展灾后重建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健康义诊、心理疏导、环境整治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助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一年来,累计开展灾后重建志愿服务500余场次,志愿者参与数量达2.13万人次,惠及群众6.2万人次。
  舒适的新家、和谐的邻里、逐步恢复的生产……围绕“努力把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这一目标,随着一项项灾后重建项目落地落成,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泸定群众的脸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