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白玉县人民法院的法官们提前规划路线,携带便携式庭审设备,将法庭“搬”到生态保护第一线,让庄严的庭审程序在山林间“落地生根”,让这场特殊的审判成为“行走的生态法治课”。
行走的生态法治课
旷野间的“车载庭审”
群山下敲响法槌
蓝天白云下,白玉县人民法院以车厢为核心,布置出一个简易却不失庄重的庭审现场,旁听的群众带着对家乡山水的关切,目光聚焦审判区。庭审中,被告人站在车厢外被告席,公诉人严肃列举其盗伐林木罪行及危害,法官威严端坐,法槌起落间,法治力量守护森林生态的脉络清晰铺展,让公平正义随山风吹入群众心间,也为这片土地的生态未来筑牢法治屏障。
庭审程序在山林间“落地生根”
判决书里的“绿色密码”
让法律长出树苗
判决书里藏着一粒种子:法官让被告人在盗伐处种出一片“忏悔林”。法官判处毁林者承担刑事责任,要求其进行补种并承担管护责任。这份判决,让冰冷的法律条文长出了鲜活的树苗。“伐一补五”的惩戒机制背后,是司法智慧与生态修复的深度融合。被告人亲手种下的每一棵树,既是赎罪的印记,也是法治精神的生长年轮。当毁林者变成造林人,判决书不再只是白纸黑字的终点,而成了绿水青山新生的起点。正如主审法官所说:“我们要让破坏者明白,法律的代价不仅是惩罚,更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偿还。”在这片曾受伤的山林里,司法正义正以最生动的方式抽枝展叶,重获生机。
庭审程序在山林间“落地生根”
法槌声落普法声起
让林海记住教训
随着法官手中的法槌落下,庭审落下帷幕。然而法官的工作并未就此结束,一场意义非凡的法治宣讲在这片土地上紧接着展开。他们以审结案件为切入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盗伐林木的法律条款,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及周边案例讲解违反法律的后果,强调森林对生态与生活的重要意义,还借助印着生态法条的宣传册普法,最后发起护林倡议,让法治理念在林海间播撒,让群众深刻认识到守护绿色家园的责任。(供稿/图 白玉县人民法院 白玉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