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余名弦子手
杨丹 川观新闻·甘孜观察 杨孟双
7月31日,巴塘县措普沟景区弦音悠扬。
上到白发苍苍的72岁老艺人高绒,下到12岁的少年传承人格桑组成了300余名弦子手,身着盛装,手持胡琴,同步起弓,共同奏响巴塘弦子的经典旋律。
在8分钟的合奏里,《美丽的头巾》《江玛喜雄》等经典曲目接连上演……
“年轻时我走村串户教弦子,现在看着孩子们接过接力棒,比拿奖还开心。”刚放下弦胡的格绒难掩激动,双手仍在微微颤抖。他的女儿白玛曲珍在一旁笑着说:“我们00后不仅爱刷短视频,更爱拉弦子,这是最酷的‘潮流’。”
“以前觉得非遗是‘老古董’,现在才发现它离我们这么近。”村民达瓦说,从排练到演出,全村人都主动帮忙搭舞台、备餐饮,“看着弦子能走出巴塘、走向世界,咱老百姓脸上有光,心里有劲!”
“我们要让非遗‘火起来’,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持续‘红起来’。”巴塘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耿畅介绍:“我们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让非遗从博物馆走进生活,巴塘县有17支乡镇乡村文艺小分队,850余名成员,年均开展展演活动200余场。”
“弦子是刻在巴塘人骨子里的基因,老人能跳,孩童能唱。”巴塘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夏姆说,“措普沟的山水滋养了弦子文化,我们要让世界看见巴塘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
期间,巴塘推介同步进行。
景区负责人绒布向在场嘉宾与游客详细介绍了措普沟的生态与人文资源,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大家在欣赏弦子文化的同时,走进措普沟的山水间,亲身感受这片土地如何孕育出这般动人的艺术。”
据悉,下一步巴塘县将以编撰《巴塘文化志》为抓手,系统梳理弦子、藏戏等非遗资源。
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巴塘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