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甘孜观察 杨孟双
8月的川西高原,俄达门巴村的牧家乐里飘出酥油茶香,村民拉姆正麻利地为游客倒上酥油茶,笑着说:“景区升级后,夏天游客天天来,我家每月收入比以前多了两千多。”远处的木雅圣地景区,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
这片热闹背后,是省委统战部定点帮扶康定市工作队的深耕细作。自驻村以来,工作队以“统战+”为纽带,从党建引领到产业培育,从民生服务到人才成长,织就了一张助力乡村振兴的立体网络。
拨桑一村星野汽车营地
“统战+党建”:把堡垒筑在产业链上
“以前村里开会没人来,现在讨论产业发展,大伙儿挤着坐。”俄达门巴村党支部书记降秋回忆,工作队刚来时,第一件事就是帮村里建强党支部。
工作队在全省率先成立省直统战系统定点帮扶康定市工作队临时党支部,推动省直部门相关处室与13个帮扶村党支部“结对共建”。
每月一次的联合组织生活会上,城里来的干部和村干部一起算产业账、谋发展路。去年,工作队还组织150多名村干部和致富能手,分批赴成都、杭州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取经”。
“在杭州看到人家靠民宿致富,我就琢磨着咱们的草原也能搞特色旅游。”日泽村挂职第一书记廖新生,带着村民把荒山改造成“空中花园”,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省直部门定点帮扶康定市工作队领队杨辉说:“党建不是喊口号,是让村党支部真正成为带领群众干事的‘主心骨’。”
走出大山看世界公益活动
“统战+产业”:让雪山草原变成“聚宝盆”
拔桑一村的扎西最近忙着给自家民宿添置新家具,他笑着给记者算账:“汽车营地开起来后,我家10个房间客流大增,去年光民宿就收入50多万。”
这是工作队“一村一品”产业布局的缩影。在俄达门巴村,工作队推动木雅圣地4A级景区升级,两年吸引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800万元,让曾经的“空壳村”成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在拔桑一村,引入吉布甲星级汽车营地,不仅让村集体收入实现“零的突破”,还带动13家民宿“扎堆”开张;在达杠村,工作队牵线搭桥,让当地苹果一次卖出104万元,还签了长期供货合同。
更让人惊喜的是康定花椒的“出海记”。今年初,经工作队协调对接,一批康定花椒首次直销埃及,消息传来,种植户们捧着花椒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只敢在本地卖,现在知道咱的花椒能走到外国去。”种植户刘昌强说。
拨桑一村集体经济分红
“统战+服务”:把温暖送到心坎上
“修剪果树要留3到5个主枝,这样挂果才多。”农艺师熊英老师蹲在麦崩乡李树园里,手把手教村民张继先修剪枝条。张继先拿着剪刀跟着学,笔记本上记满了操作要点:“以前凭经验瞎剪,今年按专家说的做,挂果量明显多了。”
工作队深知,群众的需求就是工作的方向。针对农牧民种植养殖技术薄弱的问题,他们请来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全年开展20多场田间培训,让200多名村民成了“土专家”“田秀才”。
医疗服务也跟着“沉”到基层。省肿瘤医院、903医院的专家团队定期来村里义诊,两年捐赠了价值200余万元的药品。去年“明眸行动”进校园,为1200多名师生检查视力,免费配了300多副眼镜,六年级学生泽仁戴上新眼镜,第一次看清了黑板上的小字:“世界突然清楚了。”
去年“8·03”姑咱镇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工作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领队杨辉带着队员挨家挨户安抚群众、协调安置。灾后,村民们送来“天灾无情,党政有爱”的锦旗,杨辉说:“这是群众对我们的信任,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走出大山看世界公益活动
“统战+培育”:为未来播下“金种子”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尼玛拉姆利用暑假时间,帮助村里的孩子辅导作业,专门给驻村干部发短信“感谢你们的帮助,让我成为全村第一个研究生,以后我也要向你们学习,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
工作队把人才培育作为长远之计,争取80余万元奖助学金,帮助500多名像尼玛拉姆这样的学子完成学业。连续三年组织的“走出大山看世界”活动,让160多名各族青少年走进成都、杭州的博物馆、科技馆,白玛康珠回来后说:“我要好好学习,以后造飞机带大家去看更远的地方。”
村里的“新势力”也在成长。工作队举办三期网络技术培训班,培育出“雪山下的卓玛”等十多位本地网络达人。藏族姑娘卓玛用短视频记录草原生活,不仅带火了家乡的牦牛肉,还吸引了上万网友关注:“原来我的家乡这么美,能让更多人看见,我特别自豪。”
从党建引领筑牢根基,到产业发展鼓起腰包,从民生服务温暖人心,到人才培育点亮未来,省委统战部定点帮扶工作队用“统战+”的智慧和汗水,让康定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雪山下的村庄里,新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
图片来源:四川省委统战部定点帮扶康定市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