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甘孜观察 杨孟双
9月6日,道孚县以“爱国主义—航天精神”为核心,创新举办“大思政课”。
活动特邀航天领域两位顶尖专家,通过“现场+直播+录播”三维形式覆盖全县师生,在引导青少年铭记历史、崇尚科学的同时,为民族地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鲜活样本。
现场图片
专家“硬核”且“贴地气”
此次授课的两位专家均为航天领域核心研究者,既具深厚学术权威,又精准契合民族地区教育需求,让课程既有“专业分量”又有“情感温度”。
泽仁志玛: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空间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张衡一号”电磁系列卫星团队负责人,全程参与卫星工程建设、数据处理及中意、中欧国际合作任务。更特别的是,她是从甘孜州走出的藏族科学家,自带“从大山到航天”的成长共鸣;
江帆: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国家首颗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澳门科学卫星“澳科一号”工程总设计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等荣誉,深耕航天工程数十年。
现场图片
课程“科普+思政”双融合
课程紧扣“航天”核心,既用通俗语言拆解硬核科技知识,又深挖航天精神内核,实现“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泽仁志玛用“家乡视角”讲透科技与梦想。以《张衡一号卫星观测地震活动》为题,她用通俗语言拆解“张衡一号”的“工作原理”——如何通过监测地球电磁场异常实现地震监测预警,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从康巴山区走出、考入航天科研院所的追梦故事,传递“大山挡不住梦想,知识能改变命运”的信念,为民族地区学生种下“敢想、敢学、敢追”的种子。
江帆解读“航天历程”,以《中国梦 航天梦》为主题,带领师生回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从“东方红一号”开启太空征程,到“嫦娥五号”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重大突破。他不仅详解每一个里程碑事件背后的科学原理,更分享科研团队“啃硬骨头”的攻坚克难故事,让“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具象化。
现场图片
课后不止于一堂大思政课
道孚中学高中思政教师郑涛感慨:“这是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思政课也能带着学生‘上天入地’抬头仰望星辰,低头把脉大地。今后我的课堂要学会把‘宏大叙事’拆成‘少年脚本’,让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在数据、轨道和波形里落地生根。”
高一三班学生格桑梅朵课后仍回味无穷:“江帆老师的讲解像打开了通往宇宙的大门,让我真正懂了中国航天的伟大;泽仁志玛老师讲的卫星监测地震技术特别酷,也让我特别敬佩科研人员。”高一四班学生单孜格桑亦更坚定了理想:“原来思政课能和前沿科技碰撞出这么美的火花,我以后也想搞科研,为祖国做贡献。”
这堂航天精神“大思政课”,并非道孚县的偶然尝试,而是当地长期推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道孚县聚焦“资源整合、内容创新、价值落地”三大核心,着力破解县域内学校资源分布不均的难题,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位师生。
现场图片
图片来源:道孚县委宣传部、道孚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