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吴忧 宁蕖 甘孜观察 张莹
泸定桥航拍图 孙俊杰/摄。
巍巍海子山、滔滔大渡河。三年前,大地痉挛撕裂山河,这里弥漫着伤痛与不安;三年后,大渡河两岸青山连绵,重建的家园在朝阳下舒展新颜。
2022年9月5日,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后三年,再访泸定,这里从断壁残垣到屋舍俨然,从满目疮痍到产业勃发。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泸定的步伐愈加坚定。
灾后重建:赓续红色血脉的生动实践
9月5日,泸定桥东头,游客一边排队一边伸长脖子向里张望——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红军走过什么样的路?他们渴望在这里找到答案。
2025年,恰逢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胜利90周年。90年前,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的22名铁血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攀踏悬空铁索,奇绝惊险地夺下泸定桥,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通道。
游客排队等候走进泸定桥。
灾后重建,是发生在泸定的又一场不畏艰难、砥砺前行的征程。
2022年12月,地震发生后3个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迅速印发灾后恢复重建“1+5”规划,批复100个重建项目,涵盖住房、基建、公共服务、生态修复等关键领域,批准总投资50.18亿元,以科学规划为重建筑牢“四梁八柱”。重建项目按照规划陆续启动建设。2024年6月,重建迎来中期评估,调整备案36个项目,将实施项目优化为99个,让规划始终贴合实际、精准发力。
面对艰难繁重的重建任务,没有孤军奋战,只有众志成城。省州慈善组织、红十字会送来4.93亿元社会捐赠,浙江拱墅区捐赠3320万元并提供就业岗位,省农商银行捐赠1000万元且承担90%以上住房贷款——八方援手跨越山海,绘就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时代画卷。
三年间,重建规划中的“时间表”“路线图”逐一变为现实:99个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其中97%已竣工投用;曾经的滑坡体上建起了牢固的防护堤,受损的乡镇卫生院全面恢复医疗服务,门诊、手术等核心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红色旅游线路串联起沿线村落……
泸定桥头,伟大长征精神再放光芒。
聚焦民生:从“遮风挡雨”到“安全宜居”
“房子盖得牢不牢?日子过得好不好?”这是震后三年来,泸定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也是重建工作的核心标尺。
在得妥镇北头村集中安置点,村民倪西华带着记者走进他的新家。“这房子又安全又宽敞,我们四口人住着特别舒心。”倪西华说,地震后曾经一度迷茫,但现在只有感恩,“政府不仅给我们提供政策支持,还帮我们规划了这么漂亮的房子,平时自己还会外出务工,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得妥镇北头村通规统建集中安置点
在德威镇地灾避险集中安置点,记者看到了一排排依山而建、具有传统川西民居风格的崭新楼房,家家户户门口都有小院坝,社区道路整洁宽敞。房前屋后的菜园里种满了青菜、萝卜,不少人家的院坝里堆着刚收获的核桃。
德威镇奎武村集中安置点总投资6842万元,于2023年10月达到交房标准。这里的房屋有70平方米、140平方米和175平方米三种户型,配套建设了应急避难广场、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
德威镇奎武集中安置点。
记者了解到,三年来泸定县共建成15个聚居点,涵盖2个统规统建永久安置点和13个统规自建聚居点,通过集中建设配套设施,让分散的农户共享便利。
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安全房,更要住上舒心房。泸定县通过EPC施工总承包模式,整合实施了安置点内部道路、排水设施、村级活动场所等10个配套项目,让安置点从“能住”升级为“宜居”。
紫雅场通村公路。
重建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系统性的“提质”。如今,泸定县供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城镇道路桥梁等7个市政工程已全部建成投运,昔日震后受损的市政道路变得平整宽阔,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在医疗领域,得妥镇、兴隆镇等6个乡镇卫生院完成维修加固,186台件新采购的医疗设备投入使用,加上省内医院对口支援机制的落实,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着眼未来: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阳光下的仙人掌。
走进泸定县茂盈仙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内,记者看到村民们正有条不紊地对仙桃进行清洗、分拣、装袋、称重和打包,预计今年全县仙桃产值将突破1.4亿元。
黄草坪村苹果已挂上枝头。
在黄草坪村,地震导致灌溉管道、堰渠多处受损,但借助灾后重建现代农业园区项目,村里新建水肥一体化管网3.9公里、多个蓄水池,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得到有效弥补。
兴隆镇化林村则以花椒种植为核心,种植花椒3500余亩,涉及200余户,去年产值达670万元,今年预计提升至1100万元,实现户均增收。
瓦斯村整合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业,打造海子湖等项目。
更重要的是,村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根本转变:瓦斯村以“农旅融合”为路径,整合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业,打造海子湖等核心项目,成功激活集体经济,走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
三年重建,为泸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据显示,泸定县通过实施农田灌溉恢复、产业基地建设、圈舍重建等项目,共新建及修复灌溉管道115公里、蓄水池75个,辐射灌溉面积7000余亩,并提档升级林果、蔬菜、中药材基地等共5万亩,预计年增量产值6340万元,并恢复重建全县七个乡镇3468户95175平方米的圈舍。
在交通方面,泸定县扎实推进灾损农村公路、湾东村通村公路、紫雅场村通村公路、王岗坪景区公路发旺村支线4个项目,在6个乡镇恢复重建公路417公里,显著提升交通通达性与应急救灾能力。
而面对地震后山体“裂而未滑、悬而未掉”的复杂地质隐患,泸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三年累计发布预警信息300余期,严格落实“沟长+点长”责任制,创新运用“三有三通道”预警和“喊醒叫应”机制,执行临灾避险措施,成功应对36轮极端天气,转移群众3.5万人次,成功处置十余起次生灾害,12个案例成为全国典型,实现连续三年人员零伤亡。
震后三年,泸定已“定”——安定、稳定、坚定地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图片来源:泸定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