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荣县融媒体中心
九月的得荣,秋意初染金沙江畔,书声琅琅。当清晨的阳光洒落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得荣分校的教室里,学生们用清脆悦耳的读书声迎接崭新的一天。
自2023年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得荣分校挂牌开办以来,这片教育高地发生了静默而深刻的变化。今年,该校首届毕业生中考成绩交出亮眼答卷:平均分596.6分,600分以上占比59%,位列全州前茅,省级示范性高中上线率90%,普高率100%。
“带土移植”,跨区域协作筑牢教育根基
得荣县地处川滇藏交界处,位于群山环抱中,教育发展长期受限。为让孩子接受更好教育,当地许多家长不惜跨越山川,承受经济重担送孩子到内地或其他县城求学。教育资源的匮乏曾让这片土地陷入“留不住好生源、办不出好教育”的困境。
好在一场跨越山海的教育帮扶行动,让得荣县的教育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作为成都市青羊区对口帮扶的标杆项目,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得荣分校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使命而来。两地党政主要领导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将分校建设纳入对口帮扶“一把手工程”,签订《帮扶项目协议书》,制定《合力共建涉藏地区教育高地五年行动计划》。
2022年7月,“树德实验班”破土而出;2023年10月,在首年办学成效基础上,得荣县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升级为“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得荣分校”。每年200万元专项经费保障,让政策、资金、资源“三到位”从蓝图变为现实。
“这不是简单的挂牌,而是真正的‘带土移植’。”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得荣分校执行校长董彩艳介绍道,分校与本部实现“五个同步”,即管理同步、文化同步、课程同步、教学同步、教师发展同步。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均由树德实验中学骨干教师驻校授课,实现“一所学校,同等标准”。
“因材施教”,高原课堂绽放“树德智慧”
今年被评为得荣县2025年度优秀教师的张楚雪,是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支教老师之一,负责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得荣分校2025届毕业班语文教学工作。
在她看来,教育帮扶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将成都的优质教育模式‘带土移植’到高原,真正实现在得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张楚雪告诉记者,一方面,支教老师们全面引入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和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注重过程管理、精准施策,显著提升了教学规范性。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支教老师并没有简单照搬成都经验,而是紧密结合甘孜州本地的教育实际和考情特点,积极推动“因材施教”。
“所有的支教老师都投入大量精力,自主开发了一系列符合甘孜州教学实际和考试要求的校本资料和复习资源。”张楚雪说,这项工作虽然艰巨,但效果显著,切实帮助学生提升了学业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得荣分校,教学创新处处体现着“接地气”的智慧:将高原耐力挑战融入体育节,民族非遗融入艺术节,生活实践融入成长节,生态探究融入科技节,形成“课程、活动、文化”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让高原课堂绽放出别样光彩。2025届毕业生彭波次仁对此深有体会。“刚入学时,我的英语基础非常薄弱,面对陌生的字母和单词束手无策。但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坚持每天晨读背诵、练习语法、积累阅读,从最初的磕磕绊绊到能流畅交流,再到今年中考英语考得140多分,我感到非常意外和开心。”彭波次仁深刻体会到,只要方法得当加上持之以恒,就能突破自我。
“星辰大海”,教育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如今,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得荣分校的学子们享受到了优质的教学资源。这让他们觉得学习不再是负担,反而成了充满乐趣的事。在校园里,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成长的快乐。
家住得荣县日雨镇日堆村的格绒依珍,今年中考取得全县第一,全州第18名的好成绩,她的家长不禁感慨:“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得荣分校的开办,不仅减少了我们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经济压力,也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得荣分校的成效远不止于校园围墙之内。通过“1+N”教研网络,本部教师每周到分校跟岗学习,再上一堂汇报展示课,形成“学研用”闭环。得荣县中学教师次仁拉错深有感触:“树德老师教我分层辅导,现在我的学生作文从‘流水账’变成了有细节、有情感的表达。”此外,20名学生赴成都研学,与树德学子“同吃同住同学习”;青羊区干部与学子结成“亲情对子”,持续传递温暖。这种“互动式”交流机制,让教育帮扶的涟漪效应在全县扩散。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得荣分校的实践,不仅改写了县域教育史,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数据显示,该校首届毕业生中考成绩拉动县域初中毕业生普高率提升23%。
展望未来,董彩艳校长表示:“2026年将新增5套智慧平台,实现分校班级与本部一对一对接;同步强化现场教学与专家指导,推进远程教育,通过‘四川云教’每周推送34节云课,让高原学子共享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