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油用玫瑰基地跻身省级行列 千亩花海铺就乡村振兴“芬芳路”

2025-09-17 17:46:03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吴忧李 娟 申 婷 川观新闻·甘孜观察  张莹

李 娟 申 婷 川观新闻·甘孜观察  张莹

金秋时节,泸定县兴隆镇牛背山村的千亩玫瑰园虽已过盛花期,但枝叶间仍透着生机——这片由泸定县林发投资有限公司牵头打造的油用玫瑰基地,已成功入选2025年度四川省“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基地公示名单,成为甘孜州在本年度第二批次评比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产业基地。

现场图片。

在激烈的竞争中,泸定油用玫瑰为何能脱颖而出?记者走进基地,听种植户、负责人与村两委共话“玫瑰经济”的振兴故事。

种植户:家门口务工,一年多挣万把块钱

以前种玉米,一亩地忙活半年也就收千把块钱,现在在玫瑰基地除草、摘花,一天能挣150块钱,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和孩子。”在基地的管护区,近60岁的牛背山村村民刘显平擦了擦额头的汗,手里的除草动作却没停下。作为基地的“老员工”,他从2021年基地启动建设时就加入,见证了荒坡变花园的全过程。

现场图片。

刘显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5到6月的盛花期最忙,一天能摘60多斤鲜花,除了务工费,家里有8亩地流转给了基地,每年还能拿4000元租金。算下来,一年光靠种玫瑰就能多挣2万多块钱,比以前种庄稼强太多了!”他告诉记者,“现在基地有了生产线,能榨精油、做纯露,听说产品还卖到国外去了,我们跟着干也更有奔头。”

同样受益的还有村民祝锡刚。“我这几年在玫瑰基地打工,一年要挣万把块钱,增加了家里面的收入。”祝锡刚说,基地经常请外面的玫瑰研究专家来给我们培训,从种苗选培到病虫害防治,都是“手把手”教,现在我也能把玫瑰种植得很好,日子过得比玫瑰还香!”

基地负责人:科技+绿色,让小玫瑰成大产业

“能入选省级现代产业基地,核心在于‘绿色’与‘科技’两个关键词。”泸定县林发投资有限公司产业发展组组长桂彬拿着基地的检测报告,向记者介绍核心优势,“截至目前,基地种植面积达1180亩,全部种植符合国际香型标准的大马士革玫瑰,今年已经有500余亩花苗进入花期,鲜花产量达到10余吨,生产玫瑰纯露20余吨,玫瑰精油2.5公斤,一二产总产值达300余万元。经济效益显著,有效带动周边村民稳定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我们实现了农药零使用,通过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内。”桂彬指着基地的废弃物回收区说,“农药包装、农膜回收率达94%,玫瑰秸秆、花瓣等副产物利用率达96%,连修剪的枝条都能粉碎还田,真正做到‘全链条绿色’。”

现场图片。

科技赋能是基地的另一张“王牌”。桂彬介绍,基地已与山东平阴玫瑰研究所、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建立合作,开展种苗脱毒、品种改良等研究。2024年5月投产的玫瑰加工生产线,不仅能提取精油、纯露,还开发出玫瑰系列消毒产品,获得国家级的发明专利和政府消字号认证。“今年我们还和加纳共和国签了66万美元的种苗出口合同,沙特企业也有意向采购纯露,‘泸定玫瑰’正走向国际市场。”

合作社:产业兴了,村子才有精气神

“以前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土地撂荒不少。自从玫瑰基地落地,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还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牛背山村马厂粱组林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开林感慨道,基地采取“国有平台+民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本地用工比例超过80%,带动农户亩均增收近千元,“现在,村里留守老人有人照顾,孩子们也能在父母身边长大,村子也热闹起来。”

基础设施的改善,更是让村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国家帮我们修了5公里长的产业路,以前拉化肥、运农产品进出不方便,现在车子能直接开到田间地头,运输方便多了。”袁开林说,下一步村两委将配合基地做好农户协调、政策宣传工作,推动“玫瑰+”产业链延伸,“我们计划发展玫瑰采摘、乡村旅游,让村民不仅能靠种植增收,还能分享产业增值的红利。”

据了解,泸定县油用玫瑰基地下一步将贯彻落实“天府森林四库”战略部署,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品牌建设,力争将油用玫瑰产业打造成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示范性产业。届时,这片千亩玫瑰园,将不仅是泸定县农业现代化的“里程碑”,更将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芬芳名片”。

图片来源:泸定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