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丹巴县中路藏寨迎来一批批追求深度体验的游客。这里不再是单纯观光地,而是一处能让游客全身心沉浸嘉绒文化的“活态空间”。
记者现场感受到,游客的一天由丰富体验串联:清晨在藏式民宿子里,跟着藏族大哥学揉青稞粉做糌粑,从青稞粉揉捏到糌粑团成型,每一步都透着藏族饮食文化韵味,游客在亲手制作中开启嘉绒文化沉浸之旅;接着在匠人指导下体验印经——蘸墨轻刷印经板,覆上粗布用刮板压实,揭布时乌黑经文跃然布上,平安祈愿随之定格;午后沿石板路探访古碉群,听当地老人或导游讲述碉楼与土司文化的千年传说,读懂每块石头承载的历史;傍晚在梯田观景台定格“落日藏寨”美景,待篝火燃起,便与村民手拉手跳锅庄舞,让山歌与笑声在山谷里回荡。
来自成都的游客表示,丹巴是个节奏很慢的地方,适合慢慢的静下来去欣赏,这次糌巴和印经的制作,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非常全新的一种体验。
相较于名声在外的甲居藏寨,中路藏寨宛如“宁静桃源”。这里少了商业喧嚣,保留纯粹藏族村落风貌,让游客在静谧中深度感受嘉绒文化魅力,以可感知的文化场景让游客“留下来”。
特别的是,这种特质也吸引了研学群体,双节期间四川大学考古系师生在罕额依遗址开展田野考古,同学们蹲在探方旁,手持小铲子在老师指导下轻刮表层泥土,随后换用软毛刷,顺着土层纹理细细清扫石块,千年历史文化的印记在指尖下慢慢苏醒。据统计,中路藏寨年均接待研学游客超万人次,成为川西乡村研学和青少年了解嘉绒文化的重要目的地。
“通过这个研学不仅让中小学生和游客感受到当地的这种非常漂亮的风景和非常有意思的人文的这种环境,也可以感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能观看到精美的这种历史文物,另外呢,也可以到我们的发掘现场,感受考古发掘的这种魅力。”四川大学考古学系主任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战伟说。
通过将嘉绒文化拆解为“可体验、可参与、可分享”的具象场景,中路藏寨实现了景区业态升级,不仅为游客带来独特的文化沉浸感,更给同类乡村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参考:无需依赖“网红标签”,深耕本土文化、打造差异化体验,就能在文旅市场找到独特定位,让乡村旅游焕发持久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