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鹏 邱魏红 川观新闻·甘孜观察 杨孟双
“您好,森林防火知识了解一下”“景区游玩请先上交火源,结束后再取回”……近日,木格措景区检票口,一道身着灰色格子风衣的身影引人注意——她不是景区工作人员,而是甘孜州森林消防支队康定中队分队长白春的妻子涂春燕。
涂春燕本是带着“陪丈夫补过团圆时光”的期待探亲,却恰逢进入森林草原防火期。此时的木格措景区国庆日均游客超5000人次,作为中队骨干的白春需带领队员轮流全天在景区执勤。
“往年国庆打电话,总说执勤不辛苦,我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带着这份牵挂,涂春燕跟白春系统学习了基础防火知识,主动提出跟着执勤。从讲解火源危害的核心要点,到识别景区禁烟区的具体标识,从解答火源暂存流程,到指引指定抽烟区位置,短短半天便从“探亲家属”变身森林防火宣传的“编外志愿者”。
涂春燕与白春为游客普及防火知识
手持防火宣传单在检票口忙碌的涂春燕,很快对丈夫的工作有了全新认知:“亲身体验才明白,防火宣传从不是递张纸那么简单。”她反复向游客强调,景区正值草木干燥期,一个未熄灭的烟头就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细致回应“火源暂存后如何取回”“抽烟区具体方位”等各类问题。更让她揪心的是,即便入口设有火源收缴箱,仍有游客心存侥幸偷偷带火源上山。
“这正是我们构建‘全链条管控’的原因。” 白春的话语揭开了景区防火的严密防线——景区入口设置了3道火源检查岗,配备火源探测器和警示标识,山腰、观景台等关键点位则部署流动哨,形成“关口严防+中途巡查”的立体防控网络。
当天两人行至野人海观景台时,突然发现几位游客正在边缘抽烟——此处距离林区不足10米,周围枯草遍布,属极高风险区域。
“您好,这里离林区太近了。”白春立刻上前,递上防火宣传册耐心劝说,“景区内草木干燥,麻烦到指定抽烟区吸烟,感谢配合。”游客当即掐灭烟头,一旁的涂春燕早已熟练地指向远处的抽烟区,精准报出路线指引。“没想到她把之前学的知识记这么牢,还能主动帮着做宣传。”
这场意外处置的背后,是甘孜州森林消防近年来防灭火能力系统性提升的缩影。
巡护现场
从制度层面,甘孜州明确划定防火期与高火险期,出台严格的野外火源管控规定,对违规用火实行严厉追责;从力量建设看,包括白春在内的专业消防队伍与护林员形成联动,构建起“专业力量+基层前哨”的防控体系;在科技赋能上,“甘快传”小程序实现隐患“随手拍、实时办”,与平安甘孜系统集成平台形成闭环管理,让每一处风险都能被快速处置;而宣传方式也早已从单向灌输转向精准互动,正如涂春燕的实践所示,通过“贴身讲解+现场服务”,让防火意识真正走进游客心里。
当两人走到景区核心景点,海拔升至3700米,比景区入口高出800多米。涂春燕没走几步便头晕眼花,只能扶着栏杆缓慢前行,典型的高原反应让她脚步沉重。可转头望去,白春和队友们背着20公斤重的应急救援装备,脚步依旧稳健。
“走快了呼吸都困难,你们每天要巡3圈,每圈近3公里,怎么扛得住?”涂春燕满怀心疼,更读懂“20年坚守”背后的艰辛。而这样的坚守,在国庆期间有着更为清晰的体现:据统计,国庆假期甘孜州森林消防累计投入执勤力量212人次,检查景区、林区重点部位5处,收缴违规火源1200件余个,开展防火宣传7场次,用实打实的数据守护着节日期间的山林平安。
随着傍晚最后一波游客下山,涂春燕跟着白春完成了当天最后一轮巡查。从清晨到日暮,白春和队友的救援服后背湿了又干,留下一圈圈明显的盐渍。
巡护现场
“以前总埋怨他陪家人少,今天跟着走一天才明白,他守的不只是岗位,还有这么多游客和整片山林的平安。” 回到营区,涂春燕本以为白春会抓紧休息,却见他和队友们围坐在一起,拿着笔记本总结当天的执勤情况:“入口收缴的火源要分类登记,方便游客高效取回”“野人海观景台人流密集,得再加装一块‘禁火提示牌’”;另一边,队友们正细致检查灭火器、风力灭火机等器材,确保装备性能良好,为第二天的执勤做好准备。
月光爬上川西高原的山尖,涂春燕对白春说:“明年国庆,我还来。”
这句简单的承诺,承载着一位家属对消防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而这对夫妻的执勤日常,更是甘孜州“政府统筹、群众参与、科技支撑”防火新格局的生动注脚——从专业队伍的坚守到群众力量的融入,从制度防线的构建到科技手段的赋能,每一份努力都在为当地的绿水青山筑起坚实屏障。
图片来源:甘孜州森林消防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