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都市武侯区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近年来,工作队立足“白玉所需、群众所盼、武侯所能”,以增强内生动力为目标,在项目、产业、民生等领域系统施策,探索形成了具有武侯特色的援建工作经验。
项目产业“双轮驱动”夯实发展根基
武侯区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坚持规划先行与项目落地并重,外部赋能与内部造血结合,着力筑牢白玉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项目管理上,工作队创新实施“全周期”精细管理。组建专门管理团队,建立“一项目一档案”及“红黄绿”三色预警机制,通过“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实现全程闭环监管,确保54个援建项目高效规范推进。
产业发展方面,工作队创新“文旅+集体经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投入1.3亿元打造河坡手造城,形成“文、旅、商、康、体”“五位一体”空间,助推白玉县入选“全国100座最具魅力小城”。同时,建设“扎拉山”花海、播麦农庄及梅花鹿特色养殖基地,成功构建“手工艺+旅游+商业”一体化产业链。
民生帮扶上,工作队投入1500万元建成县医院标准手术室及远程智慧医疗系统,引入武侯医疗专家开展“组团式”驻点帮扶,推动手术量提升10%。率先建成智慧医保平台,实现州县乡三级联通和“一站式”结算,相关经验获《人民日报》报道并在全州推广。
多元载体“凝心铸魂”促进民族团结
工作队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援建工作全过程,搭建多元平台,深化交往交流交融。
构建“全域参与”社会帮扶格局,积极协调武侯区50余个部门、街道与白玉乡镇结对,引导40余家非公企业捐赠超200万元,创新“线上订单+线下直采”消费帮扶模式。
深化“结对认亲”暖心帮扶行动,工作队党支部与3乡5村党组织结对共建,29名队员“一对一”结对困难群众,累计解决急难愁盼问题35件。组织“武侯班”学生开展清明祭祖、情暖端午及赴成都研学等系列活动。
实施“青蓝结对”人才孵化计划,29名队员与58名本地干部人才结成师徒对子,开设“援建讲堂”6期,培训各类人才1000余人次。通过“传帮带”精准培养,县医院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提升25%,培育各类本土技术骨干35名。
严管厚爱“双向激励”展现优良形象
工作队坚持将对口支援作为锤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强化管理激励,确保队员沉得下、干得好、有作为。
强化“党建引领”确保同向同行,成立临时党支部和政工、项目、后勤三个工作组,健全完善请假销假、组织生活、经费开支等6项内部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纪律、安全和作风教育。
搭建“砺能平台”提升帮扶能力,定期召开支委会、队务会研究部署工作,组织队员参加专题培训、专业比武和跨岗锻炼。鼓励队员在森林防火、防汛减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
做实“暖心工程”激发干事热情,开展文体活动,改善驻地条件,安装制氧机等保障设施。及时慰问生病队员及探亲家属,累计解决7名队员子女入学、1名家属工作调动等实际困难,14名队员获得职务职级晋升。
武侯区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用实干与担当,在雪域高原书写了对口支援的精彩篇章,为白玉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展现了新时代对口支援工作的武侯担当。(胡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