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晓 川观新闻·甘孜观察 杨孟双
“旺季房间天天满!”10月16日,白玉县河坡镇博嘎手工文化主题酒店会计多吉扎西盯着手机订单笑得合不拢嘴。
这座承载着全镇13个村群众期盼的酒店,地处458省道旁,坐拥优越区位,本是乡亲们参股共建、增收致富的希望资产,却因运营宣传跟不上,陷入了“捧着金饭碗饿肚子”的困境——2019年就办好了营业执照,到2021年6月连导航都搜不到踪迹,前台蒙尘、楼梯积灰、房间长期空置,硬生生成了“闲置包袱”。

酒店内部
转机,源于武侯区对口支援工作队带来的“互联网+”方案。队员张应华挂职镇党委副书记后,第一时间找准“获客单一”的症结,一边对接县行政审批局、文旅局等部门完善资质,一边忙着给酒店标注地图、对接平台开通线上渠道,一步步帮酒店打通销路。
如今,酒店线上成交占比超六成,旺季更是“一房难求”,彻底从“闲置资产”蜕变为保障群众稳定分红的“压舱石”

班昭农庄
这样的帮扶故事,在武侯区对口支援白玉县的工作中并非个例。建设镇播麦村的班昭农庄,同样在帮扶下蓬勃发展。“全村43户凑72万元建一期,武侯再投120万元支持二期。”驻村队员四朗拥西介绍,这个能俯瞰县城的农庄,将让村民年分红从2万元跃升至数十万元。队员周海涛仍记得初到村里的场景:“村民光着膀子砌墙,眼里的光比阳光还亮。”
从村级农庄往上看,乡级产业—章都乡金龙村鹿缘生态农庄也受益显著。这个平均海拔3700米的村庄,从54头梅花鹿起步,在帮扶下建起“养殖+加工+旅游”产业体系。“我们梅花鹿已经添45口新丁,农庄效益有望从13万元增至18万元。”白玉县章都乡金龙村第一书记长生站在扩建的养殖场里笑容满面。
非遗同样迎来新突破。“国庆大假刚过,工坊销售额就突破数万元,完全超出预期!”非遗工坊主人其美仁真难掩惊喜。县城里,投资1397万元的河坡民族手工艺文旅融合示范园区更成新地标——该园区由白玉县与武侯区等共建,参照主题乐园模式,融入本地手工艺元素,整合吃住行游购娱业态,形成“文、旅、商、康、体”五位一体空间。“以前手艺人藏在深巷,现在要让全世界看见。”领队陈兵道出园区核心价值。

白玉河坡民族手工艺文旅园区
自2023年6月第七批工作队进驻,武侯区始终紧扣“白玉所需、武侯所能”,深挖当地资源优势。不仅加大项目投入,还推动“飞地经济”,整合村集体资金共建酒店;投入专项资金打造文旅项目,逐步形成“非遗+民俗+沉浸式体验”的融合路径。
从2001年武侯区以支医支教为起点,开启对白玉县的援助之路。
二十余载间,这份帮扶始终聚焦民生改善、产业发展、人才培育和社会治理四大核心领域,如今更由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以“视白玉为家乡”的热忱接续推进。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5.11亿元、撬动社会帮扶资金3800余万元、实施项目209个,先后选派7批444名干部人才援建、培训当地各类人才1532人次。这份实干也收获了认可——16人次获州县表彰,14人职务晋升。
时光为证,情谊绵长。武侯与白玉跨越二十余载的携手同行,正让这份深厚情谊在雪域高原绽放新的生机。
图片来源:武侯区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