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晓 川观新闻·甘孜观察 杨孟双
清晨的白玉县人民医院门诊大厅,扎西多吉在自助机前顺利打印出检查报告。“以前开单要跑三个窗口,现在护士站直接搞定!”他竖起的大拇指,道出了武侯区对口支援带来的民生之变。
自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29名队员进驻以来,这支平均年龄40岁的队伍扎根高原,在医疗、教育、产业领域深耕,把“视白玉为家乡”的坚守,刻进每一项帮扶行动里。

10月武侯白玉对口支援工作会
一套医疗改革方案 破解高原就医难题
“如果不是那笔钱,我可能就放弃治疗了。”安孜乡村民其门洛感慨。因家境困难,她曾打算放弃膝关节置换手术,队员余江推动设立的30万元手术惠民基金,为她解了燃眉之急。
截至目前,该基金已救助37名患者,报销总额达10万元。
这只是医疗帮扶的缩影。工作队带来的医疗管理经验,正在白玉县落地生根。

武侯医生义诊
整合医院架构、明确岗位分工、引入12项专业绩效考核体系,再加上“一站式服务”整合门诊功能,就医与办公效率显著提升。药剂科主任谭龙感受颇深:“以前药品入库全靠我一人,现在专人专岗,效率提高三倍。”
硬件升级同样亮眼。武侯区投入资金建成的血液净化中心,配备9台进口透析机,每月为40名患者节省转诊费用约2万元;改造后的专家楼让帮扶医生三分钟即可抵达手术室,半年内紧急处理117人夜间急症;医护人员还深入乡村开展巡诊义诊,完成肺结核、包虫病筛查近万人次,去年联合12家医院专家开展大型义诊,服务群众8350余人次。
去年,白玉县人民医院电子病历评审达到国家三级标准,智慧医保系统成为全州领跑者。

武侯医生工作日常
一个产业帮扶体系 激活三级发展动能
“远程预订占比超六成,旺季时房间天天满!”河坡镇博嘎手工文化主题酒店会计多吉扎西,对着手机订单笑得合不拢嘴。酒店经营的红火,背后藏着产业发展思路的转变——队员张应华带来的“互联网+”方案,将当地产业与网络平台深度衔接。
在建设镇播麦村,新开张的班昭农庄人潮攒动。“全村43户凑了72万元建一期,武侯又投120万元支持二期。”驻村队员四朗拥西介绍,这个能俯瞰县城的农庄,将让村民年分红从2万元跃升至数十万元。

河坡民族手工艺文旅园
队员周海涛仍记得初到村里的场景:“村民光着膀子砌墙,眼里的光比阳光还亮。”
产业帮扶已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格局。章都乡的梅花鹿养殖基地新增45头幼鹿,今年效益有望从13万元增至18万元;投资1397万元的河坡民族手工艺文旅园区完工,游客中心、非遗工坊等设施将让当地金工技艺走向全国。
“以前手艺人藏在深巷,现在要让全世界看见。”领队陈兵说。
一间武侯教室 点亮雪域求学梦想
“不仅要教知识,更要育新人。”这是白玉县中学武侯班班主任杨德青始终践行的教育理念,更是武侯班乃至整个教育帮扶工作的核心导向。
这份理念,早已融入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清晨武侯班课堂,杨德青便已在教室里,陪伴学生早读。课堂之外,教育帮扶的脚步同样不停歇,工作队延续“育新人”的目标,组织“清明共祭”“蓉城游学”等活动,让学生收获全面成长。
谈及教育帮扶,“输血”只是起点,“造血”才是长久之计。两年间,工作队协助开展师徒结对、教研活动50余场,让成都优质教学资源跨越雪山。这背后,是武侯区每年投入100万元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累计为白玉培训各类干部人才1532人次的坚实支撑。

武侯共享奶奶为白玉学生送去围巾
此外,武侯区还协助近50批次部门、街道赴白玉结对帮扶,40余家非公企业捐款捐物达200余万元,促成企业、个人捐助近20名贫困大学生,联动社会力量为白玉学生捐赠物资。
从2001年武侯区以支医支教为起点,开启对白玉县的援助之路。武侯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用实干赢得认可——16人次获州县表彰,14人得到职务晋升,背后是29名队员“视白玉为家乡”的坚守。
二十余载时光流转,武侯与白玉的情谊,正在雪域高原绽放新的生机。
图片来源:武侯区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