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文化破圈焕生机

2025-10-31 10:43:1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吴忧梁露 增志 杨森 尼玛措 川观新闻甘孜观察 杨孟双

梁露 增志 杨森 尼玛措 川观新闻甘孜观察 杨孟双

“没想到能走出高原,去往那么多城市。”在珠海文化旅游宣传暨招商引资推介会上,噶玛嘎孜唐卡绘画传承人根秋巴绒展开耗时半年绘制的唐卡,细腻线条与绚丽矿物颜料吸引大批观众驻足。

如今,他带着作品亮相珠海、杭州等地,订单纷至沓来,这不仅是一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出圈”之路,更是白玉县文化发展从“困守高原”到“走向全国”的生动缩影。

曾几何时,白玉县传统手工艺因地处偏远、宣传匮乏,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

唐卡绘制耗时久、成本高,本地市场狭小、外地客户难觅,不少手艺人被迫放弃传承。转机始于白玉县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的系统性发力,构建起“挖掘—保护—传承—转化”的文化发展闭环。

2023年以来,白玉县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17场推介活动,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着唐卡、金属锻造饰品等非遗“走出去”,让“河坡手造”等品牌逐渐打响。

白玉县河坡民族手工艺文旅体融合园区

非遗“走出去”的背后,是系统性保护体系的坚实支撑。

白玉县投入100万元建成数字非遗库,对68项州级非遗、177名传承人进行系统记录,建立“县—乡—村”三级传承网络;打造29间非遗工坊,投入230万元改造14家工坊,实现非遗保护与民生改善“双向赋能”。

体系化保障下,传承人生机尽显:根秋巴绒不仅收入翻番,还招收20余名学徒,濒临断层的噶玛嘎孜唐卡传承重焕活力。而“线下展销+线上直播”的多元模式,更让全县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推动文化资源成功转化为发展优势。

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惠及全民,公共文化服务的升级让这份红利触手可及。

“以前想看书,我们得到县城图书馆。现在村里有了文化站,想看的书随时能借。”白玉县盖玉镇山岩村村民俄呷的感慨。如今,白玉县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20个行政村设立图书服务点,国家三级图书馆、文化馆常年免费开放;从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与应急广播体系实现全域覆盖,到年均100场“送文化下乡”活动、超1000人次文艺培训,再到“盛德白玉・草原最牛”等特色活动常态化开展,基层文化活力持续迸发。

图书馆

在文化传承与惠民服务的双重积淀下,白玉县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全县建成1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6个乡镇实践所、132个村(社区)实践站,开展活动5000余场次。河坡镇每月举办的“非遗+文明实践”活动颇具特色,既传授金属锻造技艺,又传递文明理念,让新风正气浸润雪域高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