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巧匠闯都市!德格非遗蓉沪巡展解锁“活态传承”

2025-11-17 17:08:0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吴忧川观新闻甘孜观察 洛绒尼玛

川观新闻甘孜观察 洛绒尼玛

唐卡、黑陶、利玛铜铸等十三类传统技艺的30余家麦宿工坊集中亮相,近日,德格县先后在成都、上海举办“麦宿手艺人&守艺人”巡展。这场“走出大山”的文化活动,通过情景化展陈、传承人现场教学等形式,推动高原非遗与现代生活对话,成为边远地区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典型案例。

参展的部分麦宿手艺人和守艺人合影

从“深山巧匠”到“增收引擎”

麦宿镇2000余名工匠依托30余个传统工艺作坊,年人均增收超2万元;宗萨宁达艺术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周边6个村庄发展原料种植、文创销售等关联产业,产业链辐射超500户家庭......巡展现场,一组组数据格外醒目,这些数字背后,是传统手工艺作为“活态产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功能的双重释放。

活动现场。

“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手艺吃饭。”在牦牛绒编织展位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扎西曲错告诉记者,麦宿牦牛绒因纤维细密、保暖性强备受市场青睐,但过去仅用于制作传统黑帐篷,如今通过与工坊合作开发时尚配饰、家居用品,原料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更欣喜的是,过去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如今村里30多个年轻人跟着他学编织,“手艺传下去了,人也留下来了”。

牦牛绒编织的挂件。

这种“指尖经济”的活力,在巡展新品发布会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款融合藏文书法元素的藏纸文创,将“德真”书法的特色与藏纸千年不腐的优点做了完美的结合;黑陶与金属工艺结合的咖啡杯,既保留了麦宿黑陶特有的深邃釉色,又贴合都市人饮茶习惯。这些创新产品尚未正式上市,已被预订过半。

不仅如此,巡展中设置了体验课程,如藏式编织体验、唐卡绘制基础课等,吸引了大量观众参与,体验课加销售总收入达到63万元。

体验课现场。

经济效益的提升更带动了社会效益的溢出。巡展现场,多位工坊主理人提到,手工艺产业的发展间接保护了传统农牧文化与民俗生态。

互惠共生的生态链

在巡展“手艺集市”区域,一组特别的展品引发关注。一件牦牛绒编织的手机挂件链,链条是用传统技法织就的黑色牦牛绒,末端缀着黑陶烧制的工艺品;另一套项链中,利玛铜铸造的吊坠搭配黑陶原料制成的珠串,既实用又充满藏族美学意蕴。这些产品的诞生,源于麦宿工坊间独特的合作模式:是互惠共生的生态链。

“钦乐工坊做利玛铜的产品,降拥格乃师傅的黑陶需要牦牛绒作装饰,扎西曲错师傅的牦牛绒编织需要铜配件,大家互相补位。”麦宿镇工作人员伍金表示,“每个环节都发挥所长,成本降低了,销量还增长了”。

产品展示区。

据了解,这种合作并非偶然,麦宿镇通过“工坊联盟”机制,引导30余家工坊建立资源共享、订单共接、技术共研的合作关系。

“以前各做各的,订单少的时候市场导致互相压价;现在大家抱团,不仅能接大单,还能一起开发新产品。”扎西曲错算了一笔账:过去他只卖原始牦牛绒材料,年收入不超过1万元;加入工坊联盟后,通过合作开发挂件、饰品等产品,年收入突破25万元。

这种共生模式不仅体现在生产端,更延伸至传承环节。针对学徒培养,各工坊约定“技术不藏私”,定期组织跨工坊交流。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伍金的补充,道出了麦宿工匠们的共识。

政府赋能让守艺人立得住

巡展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后盾支撑。作为“德格县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特色区域试点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活动由中共德格县委、县政府主办,县委宣传部指导,麦宿镇人民政府联合企业共同推出。从前期策划到现场执行,从资源对接再到宣传推广,政府始终扮演着“护航者”的角色。

“过去工匠们只会埋头做手艺,不知道怎么和市场对接。”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前,麦宿手工艺虽名声在外,但受限于交通闭塞,信息滞后,多数产品只能通过零散游客带出大山,销量有限。为此,德格县探索”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工匠参与”机制,解决了“走出去”的问题,更保障了“立得住”的根基。

黑陶产品。

“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可能还在小作坊里等订单。”卓玛坦言,之前她的藏艺通工坊举步维艰,是政府提供的低息贷款与品牌包装支持,让她转型开发文创产品,如今线上销售额已占总营收的40%。钦乐工坊主理人达瓦卓玛也提到,此次新品发布会能在成都举办,离不开政府协调场地与媒体资源,“让我们这些‘山里人’也能站在大舞台上讲故事”。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政府的持续投入激活了文化传承的内生动力。巡展期间,成都市民李女士购买了牦牛绒挂件后感慨:“原来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背后,是一群坚守几十年的匠人。”这种认知的提升,反过来又为麦宿手工艺赢得了更广阔的市场,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为“背后的故事”买单,为“文化的温度”付费。

从川西高原的麦宿镇到成都,再到上海,麦宿手工艺的 “出山记”仍在续写。当找到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工匠与市场的共鸣点、政府与民间的合力点,文化传承就能在发展中焕发新生,成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注脚。

部分图片由德格县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推荐